这是西渡继《雪景中的柏拉图》《草之家》之后的第三本诗集,也是诗人2000年以来新作的第一次结集。与前两本诗集相比,这些作品不但在技艺上更趋成熟,情感也更饱满深邃。有论者曾经指出,诗人的作品中一直回响着一个幸福的声音,诗人的这些新作则更加专注于对幸福的发现、领悟和体验,为我们呈现了一种独特的“幸福的诗学”。诗人认为,幸福的能力是在生活中发现奇迹、领受启示的能力,它和诗的能力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在这些题材多样的诗里,诗人不断从自然、日常经验和历史传说中发现惊异、欢喜,展示了一个神秘的、充满奇迹的日常世界,并以理解和爱的力量把割裂、破碎的世界重新统一在明亮的和谐里。整本诗集拥有一种野花季节高原湖泊的风格:光明、深邃、宁静。在以痛苦为诗意来源的现代诗传统中,这些以幸福、和谐、理解和爱为指归的作品使我们在当代诗歌中重新体验到人和世界统一的境界,而显示了不同寻常的性质。这也正是诗人对当代诗歌的独特贡献。在马不停蹄为欲望奔波的日子里,停下来读一读这些诗,你也许会对生活有另外的感悟。由海南出版社推出的《未名湖》,是诗人臧棣的正式出版的第七本诗集。共收录了?“未名湖”为题的同题诗100首。未名湖,是北京大学校园内的一座小湖。是诗人求学,及工作的地方。它自然会吸引诗人的关注,但这种吸引竟能在诗歌上持续20多年,并让诗人以一种罕见的固执将100首诗统统冠以同一个名字,这在诗歌史上的确非常少见。这些诗的写作据称在时间跨度上有20年。在这些诗中,未名湖,从一个现实的地名,上升为情感神话的对象;但这神话不是为了疏远和抑制个人的天性,而是为着促进和强化个体生命对生存与地理的关系的洞察和领悟。在这些诗中,未名湖,时而是一种纯粹的风景,时而是一种现实的缩影,时而又是一种生存的?言。从阅读的角度说,《未名湖》既是一部以诗歌的名义撰写的情感自传,又是一部用诗歌的语言书写的教育小说。胡续冬的最新诗集《旅行/诗》收选了作者从1994年到2010年间在境外旅居和国内旅途中所写的78首诗歌,分“台湾地区”、“美国”、“巴西”、“行旅”四辑。这些诗歌并非通常意义上观景记游的“旅行诗”,而是在“旅行”和“诗”这两个磁极之间形成的一个经验、记忆、情感和想象力的诡异磁场:一方面,诗歌写作因为地理维度上的旅行而获得了鲜活、起伏的能量,另一方面,词语对异质情境的多层次摩擦与消化也使得旅行本身变成了一种诗歌本体论意义上的隐喻。这些诗歌中既有反讽、狂喜、戏谑甚至恶搞,也有见证、创痛、伤感或者温情,它们既内嵌了本土地域现实的历史变迁,也呈现了跨国语境下文化身份的迷思。\将自己的新诗集命名为“缘木求鱼”,这种“自谦”更是一种自信的表达,蒋浩近年来对语言可能性的领悟,大概也寄托其中。从海南,到新疆,再到北京、河南、广东、黑龙江,这部诗集仿佛一部游记,记录了诗人的漫游生活,而无论“中巴中道”,还是“大车大乘”,这一漫游也没有终点,始终是成熟心智的移步换景和层层开展。如果说“抒情”,作为蒋浩诗歌的?色,依旧提供了文字内部的肌理和情操;那么“喜剧”,则构成了某种总体的观察视角,让他在沉溺语言欢愉的同时,时刻专注于狡黠的洞察,沿途的尘俗生活、矫情男女,也到了“浮世绘”一般的细腻展现。不断在新诗中烹调出“古意”,似乎是蒋浩近年来自觉追求。在我看来,这并不是为了一厢情愿地向传统致意,更为重要的是,借镜古典,又出入其他,在多年的耕耘中,蒋浩已找到了一种方法,让语言挣脱语法的线性束缚,自由对应于变幻无常的世相与人心。在这个意义上,写作对蒋浩而言,更类似于一种空间配置的艺术,在各类词语、意象、经验的组织转?上,他用心良苦,又能出神入化。——姜涛(诗人,评论家,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明迪的诗具有一股浓郁的当代气息,在措辞上,她的语言粗朴,有相当的穿透力,对事物的把握相当有劲。与此相映成趣的是,她的感受力却没有因此而流于粗浅,她对事物的观察很细致,对存在的体悟也相当强烈,所以她的诗在总体情绪上显得既饱满又不失犀利。她的诗歌还显露出一种内在的视野,能将个人的情感放置到普遍的生存情境里去表现。在意象的处理上,也能看出她对事物和存在的细致的表现力;她选用的意象往往偏于日常事物,但触及的感情?度却带有浓厚的与命运抗辩的色彩。——臧棣《亮光集》为陈均于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整整一年所作诗歌之精选。它不仅仅是一轮春夏秋冬的循环,亦是人世风景的变化,交织着田园诗的情调和咏物诗的溺想,时有胜境。陈均的诗取意诚朴、痛切,语词雅致而富于腾挪,气息婉转且炼字细谨,新旧杂糅并趋于汉语诗歌的古典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