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杰明·布里顿(Benjamin Britten,1913-1976)是20世纪的著名作曲家,被认为是英国自17世纪普塞尔以来最杰出的作曲家。在其体裁多样、数量庞大的作品库中,歌剧所占据的位置极为重要,也是他全部作品的重心所在。自1941年《保罗·班扬》(Paul Bunyan,Op.17)首演开始,至1973年最后一部歌剧《命终威尼斯》(Deathin Venice,Op.88)为止,在长达30余载的创作生涯中,他为世人奉献了16部歌剧(其中包括三部教堂寓言剧),其创作思想中的人道主义精神、现实主义倾向及被世人褒贬不休的同性恋情结等最为全面地展现在这些音乐戏剧作品中。因此,对于歌剧创作的研究便成为了解布里顿音乐创作思想、技法乃至风格流变最主要的途径。在布里顿的全部歌剧作品中,本著所涉及的这两部——《彼得·格莱姆斯》(Peter Grimes,Op.33,1944.-1945)和《命终威尼斯》(197l-1973)是最富特色的:一部是举世公认的他的成名作、代表作,另一部则不仅是他艺术生涯中此类体裁的“天鹅之歌”,而且还与他的情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著以此为契机,对这两部歌剧从体裁形式、题材内容、音乐风格及具体技术手法和美学追求等方面展开比较研究,并对影响作曲家创作的,“性取向”问题进行解读,以音乐本体分析与文本意义阐释的双重视角审视本课题,进而探究造成这些变化与发展的原因。全书分四章。前两章分别是对这两部歌剧的音乐本体分析,从题材的选择及动机、调性、配器等技术手法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第三章是对其创作理念及风格特征的比较研究,并得出有关布里顿创作方面的简短结论。第四章则探讨了“性取向”问题对布里顿这些创作的具体影响,同时涉及对学界研究方法的思考。结论部分从历史、社会、文化的角度探讨了作曲家歌剧观念和创作风格的来源,认为英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及“性取向”问题是形成布里顿创作理念和风格特征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