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环境监测的目的与分类
1.1.1 环境监测的目的
1.1.2 环境监测的分类
1.2 环境监测对象的特点与选择
1.2.1 环境监测对象的特点
1.2.2 监测对象的选择
1.3 环境监测技术
1.3.1 化学分析法
1.3.2 仪器分析法
1.3.3 生物技术
1.4 环境监测网络与环境自动监测
1.4.1 环境监测网络
1.4.2 环境自动监测
1.5 环境标准
1.5.1 环境标准的分类和分级
1.5.2 环境质量标准
1.5.3 污染物排放标准
1.5.4 环境标准体系
1.6 环境监测课程的学习导航
1.6.1 明确环境监测的内容
?1.6.2 坚持环境标准
1.6.3 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1.6.4 重视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
习题
2 水和废水监测
2.1 概述
2.1.1 水和水体污染
2.1.2 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
2.1.3 监测项目
2.1.4 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2.1.5 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2.2 水样的采集、保存和预处理
2.2.1 地表水样的采集
2.2.2 废水样品的采集
2.2.3 地下水样的采集
2.2.4 底质(沉积物)样品的采集
2.2.5 流量的测定
2.2.6 水样的运输和保存
2.2.7 水样的?处理
2.3 物理性质的检验
2.3.1 水温
2.3.2 颜色
2.3.3 臭
2.3.4 残渣
2.3.5 电导率
2.3.6 浊度
2.3.7 透明度
2.4 无机物的测定
2.4.1 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2.4.2 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
2.5 有机化合物的测定
2.5.1 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
2.5.2 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
2.5.3 生化需氧量(BOD)的测定
2.5.4 总有机碳(TOC)的测定
2.5.5 总需氧量(TOD)的测定
2.5.6 挥发酚的测定
2.5.7 矿物油的测定
2.5.8 其?有机污染物的测定
2.6 水质污染生物监测
2.6.1 生物群落法
2.6.2 细菌学检验法
2.7 底质监测
2.7.1 底质监测的意义及采样方法
2.7.2 底质样品的制备和分解
2.7.3 污染物质的测定
2.8 我国地表水水质监测网络
2.8.1 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
2.8.2 我国地表水水质监测网络简介
习题
3 大气和废气监测
3.1 概述
3.1.1 大气及其组成
3.1.2 大气污染物及其存在状态
3.1.3 大气污染源
3.1.4 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
3.1.5 大气污染监?和监测项目
3.2 大气采样点的布设和采样频率
3.2.1 大气监测采样点的布设
3.2.2 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
3.3 大气样品的采样方法和采样仪器
3.3.1 直接采样法
3.3.2 富集(浓缩)采样法
3.3.3 采样仪器
3.3.4 采样记录
3.4 大气采样效率和气体换算
3.4.1 采样效率及评价
3.4.2 大气中污染物浓度表示方法与气体体积换算
3.5 颗粒物的测定
3.5.1 自然沉降量的测定
3.5.2 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测定
3.5.3 可吸入颗粒物
3.6 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质的测定
3.6.1 二氧化硫的测定
3.6.2 氮氧化物的测定
3.6.3 一氧化碳的测定
3.6.4 臭氧的测定
3.6.5 总烃的测定
3.6.6 氟化物的测定
3.7 污染源监测
3.7.1 概述
3.7.2 固定污染源监测
3.7.3 流动污染源监测
3.8 大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
3.8.1 概述
3.8.2 大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
3.8.3 空气污染指数(API)
习题
4 固体废物监测
5 土壤污染监测
6 生物污染监测
7 噪声监测
8 放射性污染监测
9 室内污染物监?
10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