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法国著名诗人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Baudelaire,1821~1867)当年站在大自然遗落的心灵圣地与喧嚣的工业文明之隙向世人发出的哀鸣。波德莱尔生于巴黎,死于巴黎,先后遭遇了6岁丧父、7岁母亲改嫁的孤寂命运,身处工业文明社会与田园牧歌式生活新旧交替的时代,快速膨胀的工业文明使人们从精神殿堂迅疾坠落于“乌烟瘴气”、“寡廉鲜耻”的时代,诗人的内心充斥着一种坠落状态所特有的强烈失重与不适,以至于在诗句中呈现出一种撕裂的疼痛和高贵的绝望。通读此书,读到的是一颗在病态的社会环境中被蛆虫穿凿过的扭曲心灵,但在干疮百孔的溃烂中显现的却是诗人对康健肢体与美好人性的不懈追寻。你会感到被一种神秘的力量所牵引,相互之间生发着一场现实与虚幻、生命与死亡、灵魂与躯体、正义与邪恶、美丽与丑陋、清醒与沉醉的较景。通过他的门,走进读者的内心。目睹一场厮杀于灵魂深处,黑暗沼泽的殊死挣扎。且难分胜负。他的诗句就像一把锈钝的匕首,残酷鲁莽地用伤痕累累的人生体验向着所有的读者切剖自己的灵魂。是的,他甚至把自己当作一个罪恶的标本,用诗歌的方式张贴警示的语句。然而,他是那个时代的漫游者又是厌世者,是不甘堕落者又是窥探者。作为漫游者,他把世界万物都纳入批判对象,因而反比别人清醒;而作为窥探者,他痛苦地寻找与尝试,失败之后仍不放弃,这也正是波德莱尔思想和审美意识的不朽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