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Abstract导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一)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内涵 (二)马克思的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理论 (三)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的思想 (四)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结构安排 六、创新点第一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渊源 一、古典市民社会理论的萌生 (一)亚里士多德的市民社会理论 (二)西塞罗的市民社会理论 (三)古典市民社会理论的特征 二、近代市民社会理论的初步形成 (一)市民社会理论在中世纪的孕育 (二)“洛克学派”:外在于政治国家的市民社会 (三)“孟德斯鸠学派”:政治权力制衡基础上的市民社会 三、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理论的全面阐释 (一)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理解 (二)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批判与超越 (三)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意义第二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市民社会的界定 一、市民社会的概念 (一)描述性的“市民社会”概念: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的市民社会 (二)分析性的“市民社会”概念:作为“物质交换关系总和”的市民社会 二、市民社会的构成要素 (一)生产 (二)所有 (三)分工 (四)交往 三、市民社会的批判 (一)市民社会的政治——哲学批判 (二)市民社会的哲学——经济学批判 (三)市民社会的经济学——哲学再批判第三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 一、国家的起源、本质及其职能 (一)国家的起源 (二)国家的本质 (三)国家的职能 二、市民社会与国家的二元化 (一)市民社会与国家范畴的界分 (二)市民社会与国家的二元分化的原因 (三)市民社会与国家二元化的直接后果 三、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 (一)孕育:《菜茵报》时期的反思 (二)考察:前资本主义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 (三)批判:对黑格尔思想的颠倒 (四)确证: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第四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克服市民社会,实现人类解放 一、超越政治解放 (一)宗教解放与政治解放的厘清 (二)政治解放的进步意义 (三)政治解放的限度 二、人类解放的实现 (一)人类解放实现的条件 (二)人类解放实现的方式:现实的运动 (三)人类解放实现的形式:自由人联合体 三、人类解放实现的历史主体 (一)无产阶级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历史主体 (二)无产阶级的生产实践创造人类解放实现的客观条件 (三)无产阶级的“彻底需要”是实现人类解放的根本动力第五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 一、葛兰西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 (一)葛兰西对市民社会概念的界定 (二)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视角的转换 (三)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视角转换的原因 二、哈贝马斯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 (一)市民社会一政治国家的分析模式 (二)系统——生活世界的分析模式 (三)哈贝马斯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第六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建构中国市民社会的启示 一、中国市民社会存在的可能性及其作用 (一)中国市民社会存在的可能性 (二)中国市民社会存在的意义 二、中国市民社会的特征 (一)中国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一般特征 (二)中国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独有特征 三、建构中国市民社会的现实途径 (一)建设完善的成熟的市场经济 (二)重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 (三)鼓励、支持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四)培育理性的市民文化参考文献参考论文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