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农业经历了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生产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经营绩效显著提高。然而,随着全市非农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在上海全市及其郊区经济发展中的直接经济贡献率已经微乎其微,农业收入在农户家庭收入结构中也仅占据很小的比重,同时农业发展也面临着用地空间日益有限、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缺失等重要因素的制约。因此,上海农业存在与保护的价值,在新的经济社会环境下的战略导向、功能定位及发展路径等正引起上海政府部门及专家学者等的持续关注,也不断形成见仁见智的思考观点和战略举措。综合来看,无论是从保障主要农副食品供给安全,维持经济社会稳定,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还是从满足市民的多元精神文化需求,改善都市生态环境质量,建设城乡融合、环境优美、人地和谐的田园化大都市的角度考虑,农业都是上海不可或缺的产业。为了实现上述农业功能目标,在农地资源日益减少、社会文化多元需求不断增长、生态环境和景观建设要求日益增强的背景下,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已经成为上海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然走向。薛艳杰的这本《从乡村农业到都市农业(上海农业的发展与演变)》以大量的统计数据和相关资料为基础,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实证研究与理论探讨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农业由传统乡村农业向城郊农业,再向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演变过程,探讨当前上海农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上海农业类型演变过程中的主要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状条件综合评析及国际模式比较借鉴,提出未来上海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导向、功能定位、产业结构、生产布局以及发展对策等方面的构想和建议。研究内容按照历史、现状、未来的发展主线进行,遵从农业类型演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存在历史继承性的客观规律,通过发展阶段界定,可以更为合理地确定今后上海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通过历史演变过程中主要影响机制的分析,可以在未来上海都市农业发展政策中有所规避、有所改进、有所发扬,以推动上海都市现代农业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同时希望通过对上海农业类型演变的个案研究,探寻我国大城市郊区从乡村农业→城郊农业→都市农业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从而对快速推进耕地等主要农业发展基础资源不断减少的大城市地区的农业发展思路提供参考借鉴。 《从乡村农业到都市农业(上海农业的发展与演变)》共分七章: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了上海农业类型演变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的意义与背景;阐明本书中“乡村农业”、“城郊农业”和“都市农业”的概念内涵,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介绍本书的研究思路、方法、特色和可能的创新点。第二章,国内外农业功能、结构和布局演变的理论与实践。总结探讨了国际上一般区域和城市地区的农业功能地位、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演变的相关理论成果和实践规律。第三章,上海农业功能、结构及布局演变的实证分析。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历史时期农业在上海全市和上海郊区的经济地位、功能作用;上海农业产业结构演进的总体特征和各产业内部生产结构的变化过程;不同历史时期主要种养殖活动的生产布局及总体地域变迁特征。第四章,上海乡村农业、城郊农业和都市农业发展阶段划分。首先对乡村农业、城郊农业和都市农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辨析;然后根据不同类型农业的主要特征及其产生的经济社会背景,建立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不同地域类型农业发展阶段的评价体系,据此分析探讨上海乡村农业、城郊农业和都市农业的发展阶段及其主要特征。第五章,上海农业类型演变的动力机制。主要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上海农业类型演变产生重要影响的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发展变化及其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体制与农产品流通体制变革及农业产业政策变化,农业土地资源数量变化及农业自然环境条件的地域差异,经济技术进步及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变,中心城市性质的转变、城市化进程加速及城乡关系的发展变化等。 第六章,上海都市农业发展条件评析与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借鉴。分析上海都市农业产生的背景与意义、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可能伴生的负效应;探讨加快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与制约因素;对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市农业功能、结构、布局和主要发展模式等进行比较分析借鉴。第七章,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构想。在前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上海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导向和功能地位,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发展组织,农业生产布局调整和空间结构组织的总体发展思路;最后提出了推动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