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三国演义》告诉你一个别样的三国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主要讲述蜀、魏、吴三国纷争的故事,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但即便被誉为“中国第一才子书”,它也并不是尽善尽美,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和疏漏。袁银波的这本共六十九回的《后三国演义》正是以《三国演义》为基础,以信使为结构,以虚构为驰骋,对《三国演义》进行了大胆有益的补缺和拾遗。《后三国演义》作者所采用的仍然是类似于《三国演义》的写法,出入经史,融会传说,七分事实,三分虚构。但是,它的故事性和艺术性更为增强,情节和细节描写更为丰富,其历史性、艺术性并重,真实性、可读性共存。小说所写的大事件都是真实可信的,是正史上明文有载的,尤为重要的是作者对《三国志·吴书·吴主权》记载的“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一事有详细地描述,而“夷洲”正是今日的台湾。对于这一重大事件,《三国演义》只字未提,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同时,《三国演义》侧重写蜀,注意写魏,偏少写吴,而《后三国演义》侧重写东吴、注意写蜀、兼而写魏、不忘写夷,由此就显得《后三国演义》的问世尤为重要。仔细翻阅《后三国演义》,我们还可以看出,它几乎是通过诸葛家族的兴衰史来写三国史的。所谓“一出三国剧,两台诸葛戏”,诸葛亮家族的兴衰史伴随着蜀汉的兴衰史,而其兄诸葛瑾家族的兴衰史则伴随着东吴的兴衰史。这种特殊的记叙方式也使人从另一个角度来观看整个三国的历史。《后三国演义》的出版以一种创新的方式对中国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加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文化资源。它使《三国演义》的价值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为《三国演义》的开发利用展现了更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