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上卷1911年--上半年的沉寂
第一章 革命大佬:孙中山的错愕
从1895年的第一次广州起义到1911年的黄花岗起义,孙中山已经为自己的民主革命事业奋斗了整整16年,然而结果却是屡战屡败,饱尝挫折滋味的他一度以为中国的革命花一百年时间才能成功--直到武昌起义的第二天在一份美国当地的报纸上,孙中山才看到了“武昌为革命党占领!”这句话。可是,这一切是怎么发生
第二章 渔父之思:忍见黄花凋零
黄花岗起义的失败令许多人悲愤心伤,赵声的愤懑而亡、黄兴的痛哭失声、孙中山的扼腕叹息……然而悲伤不能改变事实的进程,失败之后痛定思痛,琢磨出推翻满清的革命新思路之人,正是年方三十、名不见经传的年轻革命者宋教仁!
槟榔屿之冬
宋教仁何许人也?
难道叫我们都学陈天华,蹈海去!
放开革命的视野
这就是陈星台殉国之海!
广州:起义筹备者的雄心
湖北:宋教仁之革命三策
广东:革命的是非端口?
没有最糟,只有更糟!
第三章 故人来访:袁世凯的韬晦
1911年武昌起义前夕,国内形势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之际,贬官在籍的袁世凯迎来了一个不速之客--他曾是袁的良师益友,又是亲密同僚,然而一度翻脸成仇,不相往来20年,如今恩怨烟消云散,故人来访,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二十年前事的散忆
二十年中事的叙说
三国结盟:袁世凯的大清奇想
洹上其实并不如梦
中卷1911年--中程的爆发
第四章 一触即发:辛亥年的怒吼
宋教仁的“中央革命”,本是打算花两年的时间在南北各省做周密准备,然后于1913年南北齐发、同时起事。然而1911年四川和湖北两省形势之迅猛发展,终于提前点燃了革命的火药桶……
四川总督的妙算
上海的同盟会中部总会
川变--革命之源头
“八月十五杀鞑子!”(1)
北方的老长官们
“八月十五杀鞑子!”(2)
……
下卷 1911年——关于未来的商议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