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王菁女士和曾维华先生合著的《界画与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一书即将付梓问世,嘱我为之序,盛情之下尽力而为。据我陋见,近些年关于界画的文章或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书籍已有不少,但将界画与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合在一起进行介绍论述的专著却不多见,作者从二者之间的艺术呈现关系上破解人题,可见写作此书的匠心非同一般。 计王菁副教授毕业于著名的中国美术学院,从附中到大学到研究生,都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她长期研习国画山水,喜读理学和心学名著,对界画有独到见解,作为主笔,从资料准备到谋篇拟题,一定花费了大量心血。曾维华教授是我的大学同学,主攻的是绘画与设计,多年来潜心学业,在国内外相关核心期刊上发表过十数篇文章,对于传统和现代建筑装饰艺术有全面的修养和知识储备。这两位大学教师合作,自有其专业的擅长,合作过程也可谓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界画,是中国绘画宝库中很有特色的一个门类,元人陶宗仪《辍耕录》就以“界画楼台”载人“画家十三科”中,与佛菩萨相、宿世人物、全境山水、花竹翎毛、野赢走兽、耕种机织、雕青嵌绿等并称于画坛。作为绘画科目,界画楼台,系专指以宫室、楼台、屋宇等建筑物为题材,而假界笔直尺画成的绘画。 界画起源很早,汉晋已有显露,南北朝时有画家“台阁样”在世间流传,至隋唐时专精此道的画家有了定评,如《历代名画记》评隋朝展之虔的界画说:“触物留情,备皆妙绝,尤重台阁”;评董伯仁的界画,赞他“楼台人物,旷绝古今”。唐朝吴道子、李思训、尹继昭等都是一时名家。五代的卫贤、赵德义,宋代的郭忠恕、张择端等于界画一节亦称高手。元明清三代界画人才辈出,元代的王振鹏,明代的仇英,清代有袁扛,袁耀等,都有界画名品传世。画家发现了界画之美“如鸟斯革,如晕斯飞”,表现这个意象的技法则取象于中国木构的营造。自南宋李诫《营造法式》问世,中国传统建筑有了规制图范,这也为界画的艺术表现提供了模画建筑的理法依据。元明清时期界画独立成科,也是因为有了这个助力的缘故。美术史上著录的很多优秀作品如《黄鹤楼》、《滕王阁图》、《清明上河图》等,是供今人欣赏界画艺术的经典名笔,而石窟寺观壁画和唐宋墓室壁画更是大量不同时代画家的界画图样,这个宝库、资源可谓取用不尽。 界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界画与其他画种相比,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要求准确、细致地再现所画对象,一笔一画、一砖一瓦,丝毫不能苟且。正是界画要求极工,被誉之“匠气”,所以推重文人画者,鄙视界画楼台一科。其实界画自有其艺术的一面,它形象、科学地记录下古代建筑以及桥梁,舟车等交通工具,配以山水树木花草,碧瓦绿树佳人,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物华风土实况,人物原在环境,其初衷本在审美,但意义已大大超出审美。因此研究界画可以临习技法,可以审美鉴赏,还可以探寻社会民情,领略文化习尚……如此重要而有意味的艺术,何忍束之高阁? 早期的界画对象,专以亭台楼阁为主,用界尺引笔画线加以表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界画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从画亭台楼阁推广到宫室、器物、舟车。技法上也由专用界尺画线延伸到不用界尺画线但仍然工整的表现形式。这种建立在历史文脉基础上的观察,是作者由狭义到广义作历时性追述时,希望能让读者更为全面深入地了解界画与中国传统的对接关系。也是基于这个宗旨,全书共设了七个章节,分别讨论界画与传统建筑装饰的关系、界画中建筑装饰的人文精神、界画与传统皇家建筑装饰、界画与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界画与传统园林建筑装饰、界画与宗教建筑装饰、近现代界画与建筑装饰艺术。作者为此找寻了大量的界画以及翻阅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力求做到详尽全面。作者的真诚和付出也让我看到,他们不唯热爱艺术本身,犹能体察界画与建筑装饰中的人文关怀,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的伦理哲学的剖析显示出作者在实践理性上的修养和功底。 当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力大大增强,体现在建筑上是高楼林立,城市现代化气氛浓厚,然而在这钢筋水泥的丛林中,人居环境却令人担忧。有人会发问:中国的传统建筑及装饰艺术何去何从?以建筑为主要题材的界画何去何从?古典与现代、传统与创新、继承与发展,这些既矛盾又须统一的问题如何得以解决?这的确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令人深思的事情!本书的作者是发问者之一,书中以大量的图例和文字作界画与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介绍和论述,力求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且又能保持较高的学术性,他们的思考和主张也留在了书中,读者可以参详。阅读之余,受启发良多,留下一点心得,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