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教尊师、兴学育才,是中华民族最为悠久的传统之一。据史籍记载,在中华先民那里被尊为圣贤者,几乎无一不是行师之事、以教为职之人。即如传说的人类始祖皆以教民化民而德行天下、垂名万世:“上古皆穴处,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太平御览》引《始学篇》) “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实,穴居野处。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饮血茹毛;近水则食鱼鳖螺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肠胃。于是有圣人以火德王,钻燧出火,教人熟食,铸金作刃,民人大悦,号日燧人。”(《太平御览》引《古史考》) “燧人(氏)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虑牺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尸子·君治篇》)“神农氏作,斫木为耜,糅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易·系辞下》) 这几段话是说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等均以其智慧和经验教导先民如何生存或生活。其于人类的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都在发挥出一个师教者的角色作用。自始而降,悠悠千万载,中华民族不知产出了多少称得上“家”的教育人物。尤其是学校教育形成之后,身为师者以教为职之人,在教人求存处世之技的同时,更负有教人成才治人之能的责任。 以教育主张、思想、活动及其事业成就名“家”者,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第一个能配其称号且名实相符的人物自然是“万世师表”的孔子。孔子一生行教天下,“弟子三千,圣贤七十二”,不仅建构了儒家学说,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更重要的是其“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与实践,使中国的学校教育由“学术官守”而走向平民社会,并且对前来受教者,他皆能因材施教,以种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使之成才成人。 经秦而汉,中国的学校教育几欲废绝,直至有“汉代孔子”之称的董仲舒出,才让受到滞阻的教育长河得以畅流。董仲舒对于教育作用的认识,使教育对象上及君王下至百姓。他不仅使学校教育走向制度化,而且他的“三大文教政策”一直影响着随后二千余年中国学校教育的发展,乃至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