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
前言
乌托邦或意识形态:西方现代性想象中的中国形象
一 跨文化形象学的观念与方法
1 基本问题与知识立场
2 形象、类型、原型:三个研究层面
3 在西方现代性精神结构中
4 两种东方主义
二 “孔教乌托邦”:在社会期望与审美期望之间
1 社会期望中的“孔教乌托邦”
2 从社会现代性转向审美现代性
3 审美期望中的“孔教乌托邦”
三 “停滞的帝国”:从启蒙大叙事到帝国主义意识形态
1 “停滞的帝国”:西方进步大叙事中的他者
2 东方专制帝国:西方自由大叙事的他者
3 野蛮或半野蛮的帝国:西方文明大叙事中的他者
“在长城的那一边”:俄罗斯思想中的“中国”
一 西方派:通过“中国”批判俄罗斯自身的东方性
二 斯拉夫派:在“俄罗斯独特性”意识中发现“中国”1
三 欧洲与中国:俄罗斯自我意识中的双重他者
四 中国:帝国欲望与恐惧的对象
五 东西还是南北?难以安置的中国形象
“我们遥远的近邻”:印度的中国形象
一 相邻却最遥远
二 相亲未必相知
三 “圣诞老人”的伤心之旅
四 穿越世世代代的回忆
五 相关可能相仇
六 相仇未必是真意
七 印度之两难: “西方之东方”或“东方之西方”
“巨大的他者”:日本现代性自我想象中的“中国”
一 “脱亚入欧”: “告别亚细亚之恶友”
二 “兴亚抗欧”: “代替支那人为支那着想”
三 现代性自我想象: “原罪性亚洲身份”
四 “东方”的东方主义陷阱
五 西洋与东洋:在双重“他者”之间
六 “污名化”中国的世纪
七 通过“中国”超越自身危机
八 西方现代性: “陷害”日本“诬陷”中国
跨文化形象学的中国问题:《世界的中国形象研究》总序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