眭骏君自从事文献工作始,即有志于干嘉时期吴中学人研究,多年耕耘,矢志不渝,先后完成《一九九九》、《王芑孙年谱》《二〇〇六》等,俱以用心缜密、功力深厚而获佳评。年谱两种,前已出版,读者留意,当获同感。今以《王芑孙研究》付印在即,征为序言,不贤识小,谨述感言二。有清一代人物,无论自德业事功着眼,或由学术文章评鹭,可供研究者数量极伙,盖因时代相近,风气未隔,文献易征,便于研讨,非同上古人物,记载有限,少可依傍。然而回溯已往研究成果,多年来文史学者阗注所及,存在「两头熟而中间冷」现象,即进入研究者视野之清代人物,仍以活动于明末清初或道咸以降者为多。究其原委,或因鼎革易代、世风不变之时,豪杰志士应运挺生,其人其事,嵚寄磊落,怵目惊心,易生来者之钦仰,而文人学者处动乱之世,攻苦力学,潜心著述,忧患之余,其造诣仍足以沾溉后人之故也。实则造物生人,不择时地,世不分治乱,地无殊南北,天地闲气所锺,莫不诞育英才,有为于时。以笔者之寡闻,清代中期人物之相关研究,较诸清初及清末似犹未逮。即使涉及干嘉间人物,研究状况亦冷热不均,如学术人物往往集中于戴震、翁方网、孙星衍、钱大听诸大家,至考察当时文学成就,亦每每停留于对桐城、阳湖等流派之评介,不少同时代优秀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