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与其说是致力于刻绘各种各样的“父亲”,不如说旨在描述各种各样的父亲的院子,以及在这种形形式式的院子里应有的守望。用编委会主任朱寿桐教授的话说,这便是“父性文化”。他陆续在南京大学、南京审计学院做了两次深受欢迎的专题讲座,讲座使得与这个出版物配套的“父性文化系列讲堂”开办得有声有色。“父性文化系列讲堂”和“父亲”出版物,其实都是在父亲的院子里讲道理,在道理中描述别处的风景,然后伴随着意志中的“父亲”作人生的守望。这可能是我们目前做《父亲》和推广父性文化的重要目的之一。父性之美,作为一种文化精神,不仅蕴含于父亲身上,也蕴含在母亲身上,甚至于,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交织着父性特质。特别是父性的复杂和丰富,更值得我们投入更多的关注。雨天看城砖,是个好时候。曾经有过一种设想,在明城墙上开设一次“父性文化系列讲堂”,或者在明城墙上举办一次《父亲》中部分文章的诵读会,当然也可以讲讲“父亲院子里的故事”。如适逢下雨,撑伞而立,也是别有情趣的。雨滴落在城砖上,几乎没有声音,听到的却都是内心里的自语。谦恭地绽放,寂静地吸引,我们愿意这样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