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章回体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生命力最为旺盛的中国古典小说之一。 《三国演义》最早的版本刊刻于明代嘉靖壬午年间(1522),至今已近五百年。作品于明代中叶就被介绍到海外,先后传入日本、朝鲜、俄国及其他国家, 已成公认的世界名著。在本土,三国故事早巳广为流传,小说问世后,更是影响深远,清初学者李渔有言:“一书之奇,足以使学士读之而快,委巷不学之人读之而快,英雄豪杰读之而快,凡夫俗子读之亦快。”加之随小说而陆续风行的一大批“三国戏”、三国“平话”、三国故事版画年画,以及《三国演义》人物和语言的广泛流播,“三国文化”已成中华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遗年出现的“三国热”,更是通过电视、网络渠道,将其文本全方位覆盖,把《三国演义》的传播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史书与讲书的结合,即文人的史书与民间创作的结合”一一被视作《三国演义》成书的基础。前述本书最早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题名是:“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就是说,晋人陈寿的《三国志》是小说史料的主要依据,南朝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受宋文帝之命而注,文字多出原著三倍),也是其重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