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1896.3-1950.12),字孟真,山东聊城人。我国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曾著《文学革新申义》,提倡白话文,鼓吹自由思想,支持文学革命,评论社会问题,十分引人注目。1918年组织创办新潮社,编辑《新潮》月刊。与《新青年》齐名。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为学生领袖之一。1919年底赴欧洲留学,1926年冬应中山大学之聘回国,1927年任该校教授,文学院长,同年在中山大学创立语言历史研究所,任所长。1928年受蔡元培先生之聘,筹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同年底历史语言所成立,任专职研究员兼所长,1929年兼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国上古史专题研究”及“中国古代文学史”。其间先后兼任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央博物院筹备主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北京大学代理校长等职。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任台湾大学校长。1950年12月20日病逝。傅斯年一生笔耕不辍,其主要著作有:《东北史纲》(第一卷)、《性命古训辨证》、《古代中国与民族》、《古代文学史》、《傅孟真先生集》六册等。傅斯年被胡适称为“人世间一个最难得最稀有的天才”。作为一个杰出的教育家,他曾是北京大学和台湾大学的重要领导人。他的教育生涯的顶峰则是把一个颇为混乱的台湾大学整顿、引导进入正轨。他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凝聚贯彻于一生的教育事业中,他把振兴中华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他“许身孺子甘为牛,学海指航巧作舟,愿化春蚕丝吐尽,织成锦锈饰神州”。他实践了孙中山所倡导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八方友,创千秋业”,志存高远,脚踏实际,终身学习,自强不息。“历尽磨难成铁骨,养就浩气育英贤”。他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光辉榜样获得了学生、亲友和世人的衷心爱戴和永久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