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导论
0.1 问题意识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八大公害事件
0.2.2 国内相关研究
0.2.3 国外研究现状
0.3 本书的创新之处
1 环境行政许可制度概述
1.1 环境行政许可的含义
1.2 环境行政许可的基本特点
1.2.1 环境行政许可之公益性
1.2.2 环境行政许可之科技关联性
1.2.3 环境行政许可具有“决策于未知”的特性
1.2.4 环境行政许可之公众参与性
1.2.5 环境行政许可之数量有限性
1.3 环境行政许可的正当性
1.3.1 关于正当性的理解
1.3.2 环境行政许可设定的正当性
1.3.3 环境行政许可程序的正当性
1.3.4 环境行政许可的实质正当性
1.4 我国环境行政许可的主体
1.5 我国环境行政许可的种类
1.6 我国环境行政许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6.1 环境行政许可的法律体系混乱标准不
1.6.2 环境行政许可的信息公开不充分,公众参与不足
1.6.3 环境行政许可的方式单一,执法观念僵化
1.6.4 环境行政许可监督不力,评价制度欠缺
1.6.5 其他方面之不足
2 环境行政许可标准论
2.1 环境标准的相关术语
2.1.1 标准
2.1.2 环境标准与环境基准
2.1.3 制定环境标准的传统步骤
2.2 我国现行的环境标准体系
2.2.1 现行环境标准的分类
2.2.2 各类环境标准的含义
2.3 我国环境标准的法律性质辨析
2.4 我国制定环境标准的现状
2.4.1 环境标准的制定主体单
2.4.2 环境标准的评价和修订机制欠缺
2.4.3 环境标准的制定程序不明
2.4.4 其他不足
2.5 国外环境标准制定程序借鉴
2.5.1 美国环境标准制定程序
2.5.2 加拿大环境标准的制定
2.6 环境标准的理性化设计
2.6.1 价值目标的选择
2.6.2 理性把握“科学的不确定性”
2.6.3 设置环境标准对成本的考量
2.6.4 吸纳广泛的公众参与
2.7 未列入标准的有害物许可规制问题
2.8 环境标准的实施与行政信赖保护
2.9 小结
3 环境行政许可程序论——以环境影响评价行政许可为例
3.1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行政许可之现状
3.1.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概述
3.1.2 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及审批
3.1.3 环境影响评价行政许可之问题
3.2 环境影响评价之公众参与机制研析
3.2.1 环境影响评价之公众参与程序检讨
3.2.2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正当程序
3.3 环评结果在许可决定中的考量
3.3.1 评价主体的正当性问题
3.3.2 环评结果的正当性问题
3.3.3 行政裁量权的正当运用
3.4 环境影响评价行政许可制度的理性思考
3.4.1 政府职能的正确定位
3.4.2 给付行政理念贯彻于环评过程的必要性
3.4.3 环保协议书的可行性
3.5 延伸的思考
3.5.1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与行政许可理论的拓展
3.5.2 环评的后评价问题
3.5.3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许可与行政信赖保护问题
3.6 小结
4 环境行政许可监督论
4.1 环境行政机关对许可事项的监督问题
4.1.1 环境行政调查
4.1.2 协商性环境行政处罚问题探讨
4.2 公众对环境行政许可事项的监督
4.2.1 环境信访
4.2.2 其他监督方式
4.3 环境行政许可程序中的公众参与监督
4.4 环境监督请求权问题
4.5 环境行政许可评价制度的建立
4.5.1 环境行政许可评价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4.5.2 环境行政许可的评价基准
4.5.3 环境行政许可的评价方法
4.5.4 小结
5 环境行政许可救济论
5.1 环境行政许可救济概述
5.1.1 关于环境行政许可申请人的救济
5.1.2 对利害关系人的救济
5.2 对环境行政许可的司法审查
5.2.1 司法审查的范围和强度
5.2.2 司法审查中的公众参与问题
5.3 环境行政许可救济之前沿问题
5.3.1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
5.3.2 关于环境行政契约的救济问题
6 环境行政许可制度的课题展望
6.1 以强化参与为本位的改革
6.1.1 公众参与环境标准的制定方面
6.1.2 公众参与环境行政许可的过程
6.1.3 环境信息公开问题
6.1.4 关于公众参与环境监督方面
6.2 有必要针对专门的环境行政许可立法
6.2.1 专门立法的必要性
6.2.2 立法的位阶
6.2.3 立法需要明确的事项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