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教育部下发教高16号文件,引导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了旨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内涵建设时期;同时,伴随着高等教育界提出的“遵循科学发展观,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也提出了建设高职教育强校的理论构想和自主实践,大体经过了两个阶段:,获得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第一阶段是在教高16号文件下发以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引领带动成为高职教育强校建设的主要特征。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是在我国高职教育资源有限,办学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发展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它可以通过探索和实践深化高职教育办学理念、明确发展定位、明晰办学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社会服务体系、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尝试办学体制和管理方式改革,为高职教育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提高提供借鉴。但从我国目前现实条件看,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很难获得与示范性高职院校相同的财政投资数额;在行业企业优质教育资源被示范性高职院校抢先占有的情况下,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也难以获得与示范性高职院校相同的行业企业优质教育资源;更难以获得与示范性高职院校等同的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精品课程建设等专项发展项目投资的机会;高职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性,决定了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强校之路,不能完全移植示范性高职院校发展模式。第二阶段是十七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后,走自身特色发展之路成为高职教育强校建设的主要特征。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强校建设经验表明,这是一条遵循高职教育强校一般规律,基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与特定行业企业互动协调发展的特色发展之路;是一条基于自身外在环境和内在基础,借鉴发达国家高职院校健康持续发展经验的自主创新之路;是一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与区域产业结构耦合,与区域优势特色行业企业合作互动发展之路。这里所说的“强”不是绝对意义上的量大质优,而是相对意义上的投入与绩效之比,是对区域特定行业企业发展的贡献率。走这条强校之路,不仅可以使大多数高职院校能够深化高职院校办学理念,明确发展定位,明晰办学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社会服务体系,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改革办学体制和管理方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有效提升提高,还可以使我国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