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产生于唐代,历经一千二百余年的发展,成为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化教育组织。它数量极大,历代新建计有七千五百所以上,分布广泛,遍及除今西藏之外全国所有省区的城镇与乡村,吸引着各个层次的读书人在其中开展包括藏书、刻书、读书、教书、著书等各种活动在内的文化积累、研究、创造、传播的工作。从总体上看,它既与官学、私学鼎足而三,构成我国传统教育体系,支撑唐宋以来古代社会的教育事业,又为学术、文化的进步与发展,为培植民俗风情,养成国民思维习惯、伦常观念等都作出了重大贡献。明代开始,它走出国门,传到朝鲜、日本、东南亚各国,乃至美国、意大利等,为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当地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近代以来,因为“新学”、“西学”的加盟,它又成为交通中西文化的桥梁。而20世纪初(1901年)开始的教育改制,使古代官学、私学基本废弃,惟有书院被光绪皇帝宣布改为大、中、小三级学堂,得以与近代学制中的高等、中等、初等教育全面接通,成为我国近现代教育的基础。凡此皆说明,书院在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其进行研究,总结其经验、教训,必将为今日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提供有益的借鉴。书院有很多优良传统,胡适先生20世纪20年代曾概括为自由、独立、研究三大精神(《书院制史略》),到80年代,季羡林先生则总结成六条经验(《论书院》)。除了理论层面的研究,更有梁漱溟、熊十力、张君劢、马一浮、钱穆、汤一介等先生分别于抗战时期、40年代末、80年代中新创四川勉仁书院、民族书院、复性书院、香港新亚书院、北京中国文化书院等弘扬书院优良传统的实践活动。至于创建于976年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迄今仍在讲学、研究,人称书院文化的活化石。体现中国教育传统的缩影。而今日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书院,活动频繁,仍在赓续着中华民族的教育传统。凡此则又说明,改制之后的书院仍然强势吸引着教育、文化、学术界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