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闭关自守的旧中国,原本没有“进口”这个词汇。这个词的前身,该是来自东洋的“舶来”。舶来品当然会贵一些,但始终不会像进口货那样被人另眼相看。从舶来品易名进口货,自1950年代开始。名字有新时代的味道,而且它们只供有财势的人士经特殊渠道购用,其地位越来越高,其声势根深蒂固。我常常在想,是不是有了进口货之后,国产货的质量才此消彼长地降下来了?其实,经过30多年的开放改革进程,许多国产商品的质量已经毫不逊色。中国人追崇的许多名牌时装,不少是在大陆生产的。在欧洲的专卖店,我们经常买到“MIC”的产品,使用起来与原产地的并无两样。而且,就算是在品牌原产国生产的东西,说起来也有不少是温州老板请中国工人(我不好意思说是黑工,虽然经常在电视新闻上看到)开夜工制造的,其中以衣服与皮具居多。这样做完全符合产地命名法例,而且品牌验货者只要控制严谨,放在货架上谁做的完全看不出来,即便挑剔如我。不妨这样说,如果用心,标签上有“Madein China”的产品未必低人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