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兆桓之于昆剧,涵盖五个方面,即演员、编剧、导演、学术、活动,可谓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亲历当代昆曲发展最为深入、全面的昆剧艺术家之一。丛兆桓初为歌舞演员,历经华北文工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戏剧学院附属剧院、中央实验歌剧院等机构变迁,并向侯永奎、侯玉山、白云生等学习昆曲身段。北方昆曲剧院建立后,先后习武生、老生、小生,与李淑君并起为主演,及彼时北昆“五大头牌”之一。曾向沈盘生、侯永奎、白云生等学习传统折子戏数十出,常演《夜奔》、《赠剑联姻》、《游园惊梦》、《连环记?小宴》等剧,并主演《百花记》、《李慧娘》、《师生之间》等大戏。其中,《李慧娘》为当代文化史之一大事件,影响深远。新时期以来,丛兆桓渐从演员转型为导演,一方面,亲炙李紫贵、阿甲等导演之指导,另一方面亦深入实践,并形成自身之独特体系,为文革后第一代昆剧导演之佼佼者。曾执导《血溅美人图》、《西厢记》、《长生殿》、《桃花扇》、《南唐遗事》、《琵琶记》、《窦娥冤》、《宦门子弟错立身》、《王昭君》、《李香君》等剧。而且,诸多新编昆剧,多体现其整理改编古典戏剧之努力,不仅与戏曲学术领域之新动向相应和,亦为戏剧史研究提供了立体之舞台形象。在表导演之余,丛兆桓亦编剧,六十年代初曾撰新编折子戏《千里送京娘》一剧,此后半世纪仍为南北昆团所常演、观众所乐观。八十年代之后,先后编撰《共和之剑》、《血溅美人图》、《长生殿》、《窦娥冤》、《宦门子弟错立身》等剧,彼时均产生一定影响,入选多部戏曲选集。而且,丛兆桓受张庚、郭汉城等戏曲理论家影响,将丰富的舞台实践与认真的理论思考相结合,对昆曲现状多有批评与建言,曾任北方昆曲剧院副院长及中国昆剧研究会秘书长、会长,创办、主持中国昆剧研究会会刊《兰》,是八九十年代昆剧演出与传承的重要组织者和当事人。且因其独特之位置,成为昆曲理论界与演艺界不可或缺之桥梁。从资本家少爷到新文艺工作者,从准备赴苏留学被派至朝鲜战场,文革时期,忽而系狱八年,历经世间惨景,偷偷书写数万字昆曲笔记,经历坎坷自不必多言。可以说,在自民国至共和国之广阔社会画卷上,丛兆桓随时代而沉浮,以其身姿见证了“时代、艺术与生活”。本书《义兼崇雅终朝采兰?丛兆桓评传》以笔记体散文之方式,夹叙夹议,既叙述了丛兆桓的家世、生平经历及演艺道路,又适当引入亲历之场景,常有传主现身说法,言及其昆剧观念,从而构置了一种较为生动又形式相对自由、新颖的传记写作方式,既描绘了丛兆桓跌宕生动的演艺生涯,亦展现了建国以来第一批昆剧演员的成长经历与艺术传承状况。《义兼崇雅 终朝采兰?丛兆桓评传》由陈均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