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诊疗方法很多,艾灸亦备受宠爱。晋代医家葛洪堪称倡导灸疗的先驱,他在著作《肘后备急方》中录针灸医方109条,其中99条为简便易行的有效灸方。唐代的王焘甚至提出灸为“医之大术,宜深体之,要中之要,无过此术”。宋代窦材进一步完善灸法理论,认为“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医学圣典《灵枢》对于灸法的治疗范围和原则有着明确的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唐代大医孙思邈说: “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而药,药不针灸,亦非良医也。” 艾灸离不开穴位,人体穴位繁多,足三里穴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明珠。足三里灸也在艾灸的厉史长河中渐渐凸显出来,并光彩夺目。也许有人会有疑问,足三里位于膝下三寸,真的有如此强大的功能吗?事实如此。 《圣济总录》中说:“足三里二穴,土也。”五行有云: “工万物”,足三里的医学价值在医书中有多处记载,《四总穴歌》中说:“肚腹三里留”。 《通玄指要赋》中说:“三里却五劳之赢瘦…冷痹肾败。取足阳明之土。” 《玉龙赋》中也说:“心悸虛烦,刺三里。’,医学圣典《灵枢》中说的最为具体: “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民间也有“艾灸足二里,胜吃老母鸡”等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