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万花筒》总计一百篇,涉及当今上海的各行各业、三教九流、各色人等,举凡上海人的性格、心态、喜好、习俗以及日常生活里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文化娱乐等,几乎都有谈说;作者时而天上时而地下,时而欧美时而国内,时而历史时而现实,时而形而上时而形而下,七纵八横,信手拈来,瞬息变幻,如此来看,以“上海万花筒”的书名冠之是颇为确切的。但这一书名也有欠缺,那就是宠未能凸现这本书的“当下”特征及全书的重心和亮点之所在,即:对上海当下的拷问。 《上海万花筒》对上海当下的拷问,许多是有关民生方面的。这样的内容大多在文章标题上就明白地显示着,像《上海的物价究竟是高是低》、《离谱的上海高房价》、《上海的食品诚信在哪里?》、《菜场的哲学》、《人们一进医院就又怕又痛苦》、《上海马路积水少了》、《城市发展要注重细节》等。这些文章对有些问题的剖析是很犀利的,如把高房价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地方政府的GDP主义传统”及“以GDP作为重点绩效考查标准设定官员升迁的逻辑”;其中有的文章表达的愿望也是发人深思的,如:“但愿我们以后不再看到市领导趟积水慰问居民的场景,这只能说明上海的积水改造成效甚微而已。” “万花筒”对上海当下的拷问,也有不少是有关领导干部作风和官场腐败方面的。这也可从许多文章的标题上见出,像《上海也有衙门作风》、《哪来这么多的“日”、“周”、“月”》、《当官有权真好》、《干部出国是工作还是福利》、《退休高官的“再就业”》、《从补交‘小费’和大发‘小费’说起》、《学术职称和官衔大小》等。在这些文章里,作者讲述的大都是他亲身经历,亲自看到、听到的一些事,并将一些级别并不怎样的官员的颐指气使、恣意妄为与他以往接触的某些大领导的平易近人、体恤下情、廉洁正直相对比,指出:“就是恰恰这些不知道老几的人做着比老大还厉害的事,做着使腐败愈演愈烈、官民关系日趋恶化的事”,“这就要看高层有多大的决心予以整治了”! “万花筒”的这种拷问,还有的是有关每个上海人、每个上海市民的,是有关他们的素质、精神、心理等问题的。这方面的文章有《上海人购买奢侈品的热情可真大》、《离婚比买菜容易》、《从“外语角”到“相亲角”》、《上海有的名人活着就想建故居》、《上海人要学会排队》、《从日本大地震后所想到的》、《以衣帽取人不可取》等。作者的这些文章或敏锐捕捉到这些年上海人日常生活里一些近乎怪异、荒诞的现象,予以针砭,或解剖一些上海人经年累月积淀的陋习和不良心理、心态,要人们在今天物质至上、一切向钱看的潮流里,“学会对欲望的节制,对灵魂的净化,对正义的诉求”,认定“未来的上海应该属于内心真正变得强大,心灵真正崛起的上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