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三年多的筹备,“全国大学通识教育系列教材”终于面世了。作为本套丛书的主编,总有话想说,故特作一说明。 这套丛书之所以这样称呼,主要是因为该丛书汲取了近年来关于大学通识教育研究、通识教育报告及大学通识教育教材的精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此其一。其二,既然是大学通识教育,就同基础教育中所说的通识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基础教育中的通识教育侧重于知识的学习,讲求的是对新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而大学通识教育的要求是在专业基础知识及专业学习之上的跨学科、跨领域、跨文化的学习。大学通识教育之所以以人文教育作为基础,目的在于能够为大学教育提供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学科理论与方法,这就更能够了解和掌握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同时也便于从整体上思考进行综合研究的价值和意义。通识教育和大学阶段所进行的专业教育也是有紧密联系的。换句话说,如果大学期间仅仅进行专业教育,高等教育的成效则很难真正体现出来。 对每个人来说,学习都是终生的事,只不过有些学习的形式不同于在校读书罢了。既然如此,大学的通识教育,其根本任务是要在大学阶段激发出适合个人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激活个人的思维,培养善于学习、有效学习的能力。大学提供的通识教育课程,其目的在于为学生的思考和学习拓展更为广阔的空间。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都可以通过通识教育的形式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通过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拓展自己的认知领域,这也是大学期间的一种收获,对于未来人生道路显然是大有裨益的。 通识教育所涵盖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学科领域之广泛,不是专业教育所能替代的。在现代社会,大学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是培养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教育,因此需要教育机构提供完整的通识教育体系来解决人才培养问题。只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对未来社会的适应性才能够更强。当然,通识教育不是“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并不需要去开设所有学科领域的课程;通识教育不是专业课的浓缩,不是将文科的专业课程给理工科学生学、将理工科的专业课程给文科学生学;不是科普性、基础性、常识性的教育,不是越简单越好;当然也不是所谓的“营养学分”,不是大学专业学习的调剂或补充。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对学科基本原理及相关学科关联性进行整合,侧重学科之间的关系及跨学科领域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从大学通识教育中体味、认识自然与社会的学术价值和大学的意义。当然,仅仅通过几门通识教育课程是不能完全解决跨学科、跨领域、跨文化问题的。对于大学学习,只能说在个人能力可承受的范围内学习的内容越广博越好,因为人类所积累的知识体系,按今天的学科专业来说,也不过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学科知识而提供的范围和框架而已,把已有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的经验和能力,需要个人对知识的实践,才能最终成为个人的思想和行为。而通识教育所提供的跨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理论与方法,对于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是很受用的。如果在大学期间学生不能很好地解决跨学科领域有效学习的问题,今后的路难免会遇到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