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云南布依族传统宗教经典(摩经)译注与研究》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立项批准号06BZJ017,结项证书号20101018。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鉴定等级为“良好”。编著者经过长达四年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深入边远山区,收集拍摄了经书原文全部图片,并在当地农村根据“布摩”先生的念诵与解释,对经文逐字逐句进行布依语国际音标注音、汉语直译、意译和注释,总共破译了《摩经》达八部之多。在《摩经》研究中,编著者坚持“汉藏语系一语三族”的历史语言学观点,即坚持汉藏语系包括“汉语”和“侗泰、苗瑶、藏缅”三个语族。汉藏语系族群在我国分布最广,人数最多。其中侗泰语族(亦称侗台语族或壮侗语族)又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族群,布依族即汉藏语系侗泰语族的主要民族之一。编著者认为布依族来源于古代“东夷”、“百越(粤)”、“南粤”、“蛮夷”、“西南夷”等,既然承认他们是原始汉藏语系族群的分支,研究布依族传统宗教经典《摩经》就不能将南、北文化截然分开,更不能将南、北文化对立起来。古代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水稻文化、竹文化、鸟文化、青铜文化等即为布依族传统宗教经典《摩经》的文化之源,甚至黄河流域旱地粟作农业中的鸟文化、蛙文化、鱼文化也可以在布依族《摩经》中得以传承。例如,布依族《摩经》中有《祭山经》、《祭水经》,汉族则有《山海经》或《山经、海经》,这种类型对应不是偶然的,当是汉藏语系族群先祖的文化传承。《摩经·祭山经》认为“越人(布依族先祖)、汉人、苗人”与“龙神根源”,都来源于创造人类的祖神——“燕鸟(玄鸟、凤凰)王神”,此即诸民族同源观与山神崇拜礼仪的记载; “越人(侗泰语族,亦称侗台语族、壮侗语族)、汉人、苗瑶人”同为汉藏语系族群, “龙神、燕鸟(玄鸟、凤凰)”亦同为汉藏语系族群的主要文化符号,这是中华汉藏系族群同源的《摩经》历史文献依据。其与《山海经》、《楚辞》、《国语》、《左传》、《尚书》、《史记·封禅书》、《礼记·祭法》等相关记载和考古成果相吻合,说明了《摩经》中“燕鸟(玄鸟、凤凰)”图腾信仰与山神崇拜的密切关系,道出了《摩经·祭山经》历史文化之久远。其他如对“树文化”、“燕鸟文化”、“大竹文化”、“青铜文化”、“语言、文学、艺术”等《摩经》文化的深入考证,亦充分地体现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共性与布依族文化个性特征,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由此,编著者提出:“研究我国任何民族文化,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都不能将南北文化截然分开,更不能将南北文化对立起来,否则民族传统文化就可能成为文化的孤岛……我们提倡在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下研究各民族传统文化,注重文化共性与个性并存,这既能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水平,也能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从而增强国家、民族凝聚力。”这一方法论和学术观点的提出是很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