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共三百三十二卷,其中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表十三卷、列传二百二十卷。它是清乾隆年间“钦定”二十四史的最后一部,也是我国历史上官修史书中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如果从清顺治二年(1645)开设明史馆起,到乾隆四年(1739)正式由史官向皇帝进呈,前后长达九十四年。如从康熙十八年(1679)正式组织班子编写起至呈稿止,为时也有整整六十年之久。 《明史》编纂所以前后费时如此之久,主要原因是当时政治上的不稳定。顺治年间,虽已开馆,但当时清朝与南明残余势力的战争尚未终止,战乱时期,史料缺乏,“实录”不全,献书者极少。另一方面,此时负责编史的大臣主要是洪承畴、范文程和冯铨。洪、范二人为明朝降臣,对万历以后明、清关系如何处理,颇感棘手,迟迟不敢下笔;冯铨更是明朝臭名昭著的阉党余孽,其言行多为士大夫所不齿。因此当时修史得不到士人的支持。延至康熙年间,又出现了吴三桂等三藩之乱,再一次迁延时日。真正动手修史,是康熙十八年以后的事。此时修《明史》者,可谓人才济济,有当时著名学者兼文学家朱彝尊、尤侗、毛奇龄等人,出力最多的则是万斯同。万斯同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的得意弟子,是一位出色的史学家,博通诸史,熟于明朝掌故,对自洪武至天启的“实录”,皆能暗诵,了如指掌。他先后编写和审定两种明史稿,各有三百和四百多卷。因此可以说,《明史》的初稿,在万斯同时代已基本完成。万斯同死后,先后三次任明史总编的王鸿绪对万氏的明史稿进行改编.于康熙末年和雍正初年两次向皇帝进呈,这便是王氏《明史稿》本。王氏此举曾被指责为剽窃行为。到雍正元年(1723)至乾隆四年(1739),清政府又第三次组织人员修改明史稿,最后形成定稿的《明史》。因为此次修书总裁为张廷玉,所以现在通行的《明史》题为张廷玉等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