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总论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2.1 海洋法的现代进程
2.2 《公约》的主要特征
2.3 《公约》设立的机构
2.4 监控未来发展
第3章 大陆架的法律问题
3.1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1958年《大陆架公约》的大陆架条款的比较
3.2 第七十六条各条款的评述
3.3 沿海国在确定大陆架外部界限时应遵循的程序小结
第4章 大陆边缘特征
4.1 大陆架定义中地貌和地质概念
4.2 大陆边缘地貌与构成
4.3 大陆边缘地质学
4.4 大陆边缘类型与第七十六条应用
4.5 结论
第5章 大陆边的资源和国际法
5.1 国家对大陆边拥有的权益
5.2 大陆边主张引起的国家责任
5.3 大陆边主张给国家带来的机遇
5.4 对主张大陆边国家的挑战
第二部分 方法论
第6章 大地测量技术
6.1 坐标系统和基准
6.2 国家和国际基准
6.3 大地定位
6.4 误差理论
6.5 观测网分析
6.6 距离测定
第7章 历史上的海上定位方法
7.1 天文观测
7.2 陆地电子定位方法
7.3 船位推算法(速度和方向的测量)
7.4 卫星定位系统介绍
7.5 平面基准
7.6 总结
第8章 卫星定位方法
8.1 第一代:美国海军多普勒导航卫星系统
8.2 第二代:NAVSTAR GPS和GLONASS
8.3 GPS定位
8.4 GPS设备
8.5 GPS的未来
第9章 历史上的水深测量法
9.1 机械方法
9.2 单波束回声探测仪
9.4 总结
第10章 现代水深测量法
10.1 侧扫几何学
10.2 干涉测深法
10.3 差分相位法
10.4 多道窄波束法
10.5 优点比较
10.6 水平与垂直定位设备的影响
10.7 姿态的影响
10.8 海水的影响(传播与折射)
10.9 获得的海底测深信息内容
10.10 界定2 500米等深线的应用
10.11 界定“深洋洋脊和海底洋脊”的应用
10.12 界定“陆坡脚”的应用
10.13 海面的卫星测高法的潜力与局限
10.14 总结
第11章 海洋测深学介绍
11.1 地图相关特征
11.2 导航海图和水深图:在划界中的使用
11.3 水深图绘制
11.4 绘制等深线
第12章 地震反射和折射方法
12.1 地震反射测量
12.2 广角反射
12.3 地震折射测量
12.4 沉积层厚度的测定
12.5 确定沉积物厚度的地震测量计划
12.6 从地震剖面评价大陆边缘
第13章 重力和地磁方法
13.1 数据的采集与展示
13.2 地壳类型和陆洋边界的特征
第14章 地质技术手段
14.1 采样
14.2 柱状取样器
14.3 动力取样器
14.4 用钻探船钻取岩芯
14.5 水下运载工具
14.6 结论
第15章 数据来源、管理和展示
15.1 水深
15.2 沉积物厚度
15.3 其他数据及其使用
15.4 水深数据的来源
15.5 沉积物厚度资料的来源
15.6 欧洲地学资料
15.7 世界数据中心系统
15.8 数据可视化
15.9 基于网络的资料
第三部分 建立划界案
第16章 初步评价
16.1 初步评价
16.2 情形A:无延伸型大陆架
16.3 情形B和C:延伸型大陆架
16.4 编辑可用资料
16.5 划定大陆坡脚
16.6 第七十六条公式的应用
16.7 最外界限
16.8 确定大陆架外部界限
16.9 新资料采集
第17章 大陆架界限的具体实现
17.1 情形A:无扩展型大陆架
17.2 情形B:大陆坡脚加60海里
17.3 情形C:基于坡脚和沉积物厚度的界限
17.4 最外界限
17.5 结论
第四部分 其他问题
第18章 洋脊问题
18.1 定义
18.2 历史背景
18.3 洋脊类型
18.4 第七十六条洋脊条款的适用
18.5 位于洋脊之上的岛屿
18.6 增生洋脊和第七十六条
18.6 结论
第19章 深海扇问题
19.1 科学和法律的交汇
20 划界问题
20.1 海上边界的划定
20.2 200海里以外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