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中国人研究在中国 一、“中国人研究在中国”的可能与局限 二、中国民族性研究回顾第一章 “另解”民族性和民族性变迁 一、文化变迁和社会变迁 二、社会运动和社会认同 三、民族性变迁的地理因素和人口因素 四、民族性变迁的文化和制度因素 五、“另解”民族性和民族性变迁第二章 20世纪80年代农民的自由和勤劳 一、一个“制度性事件” 二、人口大移动——“农民工”及其牵动“几代人” 三、农民性格变迁的特点第三章 对“生与死”的关切和读书热 一、对“人”的“问题”的反思 二、读书和求学 三、一代青年的人文诉求和凤毛麟角第四章 走向经济和“把科技转换为产品” 一、一位科学家的“科学家”意义 二、产品“生产”和理性选择 三、产品“销售”和理性选择 四、中关村里的“异性”思维 五、文化理念与理性行为第五章 知识分子的分化 一、“分化”分析框架 二、思想启蒙学者:钱理群 三、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反思与实践:邓正来第六章 20世纪90年代“性别”和“性别”问题的深刻性 一、北京“世界妇女大会”和一位女村主任 二、走出“性别”困境 三、男女生命价值同第七章 工人下岗和工人“市民” 一、“国企”改革和“国资”流失 二、工人下岗 三、工人“市民”第八章 “2003”标识性事件和互联网的功能转变 一、“政府信息公开”和“知情权” 二、“孙志刚事件”摇荡了人性“底色” 三、互联网的作用发生转变 四、民族性变迁出现的层级性第九章 “2008”与“公共”精神突起 一、汶川和人性的光辉 二、北京奥运会与北京“人文” 三、公共文明当为民族性创生之不可逾越的分野第十章 志愿者作为“行动者”的意义 一、志愿者作为“行动者” 二、“格物致知”的意义 三、“行动者”之于“格物致知” 四、“志愿者”让民族性刨生变成“行动”第十一章 另解“中庸” 一、开启“中庸”研究 二、另解“中庸”:“多数”和“少数” 三、“另解”是思路的转换第十二章 对“文明”的希望力量 一、“少数”的“狂” 二、“80后”这类“少数” 三、一代新人的文明态度第十三章 并非终结的终结 一、写作的安排 二、“另解”贯彻写作 三、写作中的知识分子 四、写作的最后落点:行为文明和民族性创生 五、中国人自我审视是个过程第十四章 伴随着“心灵亮光”的中国民族性研究参考文献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