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批评本(上下册)(套装共8册)》共8册。《西游记上下册》唐玄奘取经的故事史有其事。唐贞观三年(629),年青和尚赴天竺(今印度)取经,历时十七载,取回梵文佛经六百五十七部。返长安后即开始翻译佛经,并口述西域诸国见闻,由门徒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其后弟子慧立、彦惊又合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书中穿插了许多神奇传说。玄奘孤身取经,往返数万里,历经艰险,这事件本身就含有强烈的传奇色彩,必然要被演化为民间传说的材料。引之入说话的,宋元年间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为南宋人作,开始将各种神话与取经故事联系起来,形成了情节完整的文学作品。除玄奘外又加添了猴行者与深沙神,猴行者已经成为主要角色,玄奘退居次要人物,一师三徒的取经队伍逐渐形成,这对后来吴承恩小说创作显然是有影响的。《红楼梦上下册》清乾隆年间,在北京流传一部手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只有八十回,后来经过辗转相抄,形成了众多的抄本。迄今为止,发现的抄本有十几种之多,主要者为“己卯冬月定本”朋旨砚斋重评石头记(简称己卯本)、“庚辰秋定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简称庚辰本)、“甲戌抄阅再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简称甲戌本)。乾隆五十四年己酉(1789)舒元炜序的“脂舒本”或“己酉本”;梦觉主人序本《红楼梦》,以《红楼梦》作为书名而不称《石头记》,大约是从《四大名著批评本(上下册)(套装共8册)》开始。梦觉主人序末署“甲辰岁菊月中浣”,故称“甲辰本”。清代蒙古王府所藏八十回脂评本,但后又配录了续书四十回,简称“蒙府本”或“脂蒙本”。1912年,上海有正书局石印的《国初抄本原本红楼梦》,简称“有正本”。因首有乾隆戚蓼生写的序,故又称“戚本”或“脂戚本”。《三国演义上下册》明高儒在《百川书志》中说罗贯中“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而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里的“小说”,系指元刊《三国志平话》和流行于民间的说话故事。例如演义里的《死诸葛走生仲达》就撷自于民间传说。这个故事的历史渊源,据一粟撇唐代的三国故事》的考定,最早见于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但写,的是姜维使计打出诸葛亮旗号而吓退司马懿,并非是死诸葛亮吓退司马氏。佛典唐道宣注《四分律删繁补阅行事钞》、唐大觉《四分律行事钞批》注疏、唐景霄《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卷十六注疏,都提到了“死诸葛怖生仲达”。刘知几《史通》卷五《采撰》也说:“诸葛犹存,此皆得之于行路,传之于众口。”所谓“诸葛犹存”,就是道宣、大觉、景霄注疏中所说的“死诸葛走生仲达”,显然在唐代已是传于众口的民间故事了。晚唐陈盖注释胡曾《咏史诗》之《五丈原》中也云:“居岁,夜有长星堕落于原,武侯病卒而归。归终为口口口仪日:'吾死之后,可以米七粒,并水于口中,手把笔并兵书,心前安镜,口(足)下以土,明灯其头,坐升而归。'仲达占之云未死;有百姓告云武侯病死,仲达又占之云未死,竟不取趁之,遂全军归蜀也。”这也是转述当时流行于民间、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岁贯中在《演义》里引用胡曾诗十二首之多,说明他看过陈盖的注释,正是依据陈盖所引的民间故事系统,沿照元刊本《三国志平话》的《秋风五丈原》,大加铺展,写出了《孔明秋风五丈原》和《死诸葛走生仲达》两则,大胆创造了木雕原身吓走司马懿的情节,着力渲染诸葛亮悲壮之死,刻画司马懿多疑的性格。《水浒传上册》前辈学者早已传示今人,水浒故事未被编撰成书,正式刊行之前,已喧腾众口,流播民间。故事的主角宋江,历史上实有其人,梁山起义的事迹,并非全是小说家的凭空虚构。宋江领导的起义发生在北宋末年,活动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等地,见诸史书记载的,如《宋史》的《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王傅《东都事略,侯蒙传》、李真《十朝纲要》、徐莘《三朝北盟会编》等。尽管这些材料芜杂,汇勘起来彼此抵牾,但说明宋江的起义故事已轰动一时。再证以南宋周密在《癸辛杂识续集》中转述当时画家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序中所云:“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可知宋江三十六人的姓名和绰号,在口头传说中已经确定,成为“说话”的一种热门话题。据南宋罗烨《醉翁谈录》所列说话篇目,就有属朴刀类的《青面兽》,杆棒类的《花和尚》与《武行者》,公案类的《石头孙立》。不过,此类“说话”名目,系各自独立的段子,属“小说”(又名银字儿)范畴。只有宋元间的话本《大宋宣和遗事》,其中前集第四节,描述了梁山起义军发展壮大到受招安的全过程,可以说已经具有《水浒》故事的轮廓,为后来长篇小说《浒传》的创作奠定了基础。然此书系钞撮旧籍而成,夹杂文言与白话语体,参差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