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章 宏观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技术及其应用进展
1.1 宏观生态环境遥感信息源发展状况
1.1.1 气象卫星数据
1.1.2 资源卫星数据
1.1.3 高分辨率卫星数据
1.1.4 微波传感器数据
1.1.5 小卫星与小卫星星座
1.2 宏观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1.2.1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
1.2.2 宏观生态环境关键参数定量反演
1.2.3 宏观生态环境参数时间序列重构与方法
1.2.4 生态环境变化监测、评估与预警技术的发展
1.3 宏观生态环境遥感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
1.3.1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研究
1.3.2 区域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研究
1.3.3 我国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应用研究
第2章 宏观生态环境关键参数遥感获取技术
2.1 宏观生态环境要素分类信息自动提取
2.1.1 宏观生态环境要素分类体系
2.1.2 宏观生态环境要素分类方法
2.1.3 宏观生态环境要素分类研究实例
2.1.4 问题与讨论
2.2 宏观生态环境关键参数遥感反演
2.2.1 地表反照率
2.2.2 植被状态参数
2.2.3 地表能量/水平衡参数
2.2.4 生态系统生产力参数
2.3 宏观生态环境参数时间序列重构与再分析
2.3.1 植被指数时间序列重构方法
2.3.2 S-G滤波算法说明
2.3.3 数据处理及程序实现流程
2.3.4 应用实例与结果分析
第3章 大尺度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价
3.1 大尺度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价概述
3.1.1 宏观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价的指标体系
3.1.2 宏观生态环境评价建模方法
3.1.3 宏观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和评价的技术流程
3.2 全国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价
3.2.1 全国生态系统宏观结构监测
3.2.2 全国生态系统自然条件监测
3.2.3 全国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3.3 全球变化敏感区域遥感监测
3.3.1 全球变化敏感区域遥感监测的主要内容
3.3.2 全球变化敏感区域遥感监测的技术方法
3.3.3 全球变化敏感区域遥感监测的案例研究--以雪线为例
第4章 重点区域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价
4.1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
4.1.1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的内容与方法
4.1.2 南四湖湿地类型保护区遥感监测
4.1.3 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遥感监测
4.2 重要生态功能区遥感监测与评价
4.2.1 重要生态功能区遥感监测的内容与方法
4.2.2 1978~2008年黄河源生态环境变化遥感动态监测
4.2.3 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综合监测与评价
4.3 重点生态建设区域建设效果遥感评价
4.3.1 重点生态建设区域建设效果遥感监测的内容与方法
4.3.2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遥感动态监测评价
4.3.3 内蒙古中部生态脆弱区生态状况遥感监测评价
4.4 大型工程建设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监测
4.4.1 大型工程建设区域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的内容与方法
4.4.2 大型工程建设区域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典型实例
4.5 城市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价
4.5.1 城市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的内容与方法
4.5.2 北京城市生态用地遥感动态监测研究
4.5.3 上海城市生态用地遥感动态监测研究
第5章 生态环境灾害应急监测与评价
5.1 干旱灾害生态环境影响遥感监测与评价技术
5.1.1 方法概述
5.1.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5.1.3 北方地区干旱过程监测
5.1.4 结果与分析
5.2 大范围雪灾的生态环境影响遥感监测与评价
5.2.1 雪灾的生态环境影响遥感监测方法
5.2.2 2008年南方雪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遥感监测与评价
5.2.3 中国重点省份灾后植被恢复状况监测评价
5.3 地震及次生地质灾害的生态环境影响快速监测与评估技术
5.3.1 地震灾害生态环境影响快速监测与评估技术概述
5.3.2 汶川地震灾害核心区域公共卫生环境评估
5.3.3 四川汶川地震灾区环境风险评估
5.3.4 四川地震灾区生态环境恢复遥感监测与评估
第6章 宏观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系统构建与应用
6.1 宏观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6.1.1 概述
6.1.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6.1.3 总体界面设计
6.1.4 系统体系架构
6.2 宏观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数据库建设
6.2.1 数据库设计原则
6.2.2 数据库结构设计
6.2.3 数据库运用设计
6.3 宏观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系统构建
6.3.1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实现
6.3.2 系统集成的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