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地域性,已为人们普遍重视,近年来也有不少研究成果,地方文学的研究,以及地方文学史的出现,即是证明。文学是文化的一部分,一个民族的文学,是民族文化最为直接、最为生动的反映。因此,文化的地域性,必然影响到文学。中国文化的地域性主要表现在先秦时期,秦汉统一之后,统一的中华文化逐渐形成,地域文化的界限亦渐趋消泯,其独立形态已不复存在。但是,以儒为宗,兼容道、法、阴阳的汉文化,就其基本内容而言,主体是先秦的齐鲁文化,在其形成的山东地区的影响长期存在,是极其自然的.事。因为在一定历史时期存在于某一地域的文化,已渗透到该地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在其绵延期间形成某些传统,浸渍而形成当地的风俗习惯,尤其是浸渍和沉淀在生活习俗和心灵深处的文化精神,仍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对生活在该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行为规范,乃至人生价值取向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一般说来,这种影响比较集中地表现在民间习俗和文化教育两个方面。民间习俗是社会性的,其影响较为普遍,它主要表现为人们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而文化教育则涉及人们的精神、心理方面,其内容和方式常常是个人气质、人格精神形成的直接因素。因此,接受教育者,亦即知识分子,在某种意义上说,便成为这类文化的传承与体现者。由此而言,出生和生活在齐鲁故地的诗文作家,他们先天禀受及其后天所受教育,耳濡目染的当地风习及其父母体现其文化价值观念的言行举止,都在齐鲁文化的氛围之中,其创作活动及其作品与齐鲁文化的关系自然密不可分。因此,我们编撰《山东文学史》,从地域文化角度,探讨文学生成及其发展,对文学研究也便有了特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