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近代中国“商学”研究刍议 0.1 商学:近代中国一门不容忽视的新兴学科 0.2 “商学”的界定与相关研究成果的简单回顾 0.3 本书的研究路径与关注的问题第1章 西方商业观念与知识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1.1 传统中国的商业观念与经商知识 1.2 传教士对西方商业观念和知识的早期传播 1.3 驻外使节和买办对于西方商业思想、知识的接纳与实践 1.3.1 普遍呼吁重视商业,由“商战”而疾呼讲求“商政” 1.3.2 郑观应率先提出具有双重内涵的“商学”概念 1.3.3 接纳和实践西方商业思想,经办最早的一批新式工商企业第2章 “商战”、“学战”思潮与清末“商学”知识的系统传人 2.1 “商战”、“学战”思潮的奔涌与“商学”概念的流行 2.2 清末国外“商学”论著的输入及其所传播的系统商学知识 2.2.1 清末国外“商学”输入的历史概况 2.2.2 清末“商学”译著、编著所传播的系统商学知识 2.3 清末“商学”的社会化认同及其时代特征 2.3.1 “新学”目录书中之“商学”位置 2.3.2 制度化保障:商学教育体制的初兴 2.3.3 “商学”与“理财学”、“富国学”由混同到分野的演变第3章 “商学共同体”的形成与运行:以“商学”杂志与研究社团为中心 3.1 “商学共同体”在近代中国的历史构成 3.2 商业报刊的出现和商学专业期刊的建设 3.2.1 戊戌时期的开启商智与《工商学报》 3.2.2 新政前后“商务报”的成批出现 3.2.3 民国初年商学专业期刊的建设:以《商学杂志》为例 3.3 专业“商学”社团的诞生、发展及其活动 3.3.1 清末“工商学会”和各类商学会的诞生 3.3.2 商界人士主持的“商学公会” 3.3.3 民国时期专业“商学”社团的发展及活动 3.4 专门化商学学者的出现及其素质:总体认知与个别透视 3.4.1 清末民初专门化商学学者的出现 3.4.2 专门化商学学者的素质及职业取向第4章 近代中国“商学”学校教育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4.1 京师大学堂“商科”的建立及其演变 4.1.1 戊戌至新政时期京师大学堂筹建章程中的“商务科” 4.1.2 京师大学堂“商科”正式开办之前的“理财”、“商政”教育 4.1.3 京师大学堂“商科”的正式开办 4.1.4 从北京大学“商科”到法科“商业学门” 4.2 清末“新政”时期各类商业学校的建立 4.2.1 商业教育在清末新学制中的位置 4.2.2 各级各类商业学校的初步建立 4.2.3 清末兴办的各类商业学校的特点及影响 4.3 民国时期的商学系、经贸系和上海商科大学 4.3.1 民国初年商业专门学校的建立及其课程规定 4.3.2 20世纪20~30年代的商学院系和“商学”专门化的发展 4.3.3 民国商学研究的最高学府——上海商科大学第5章 清末民国时期“商学”知识体系的历史构建 5.1 “商学”概念的演变与学科知识体系的早期探索 5.1.1 “商学”学科概念的内涵及其定义演变 5.1.2 清末构建商学知识体系的可贵尝试:张相文的《商学》 5.2 民国时期的商学教科书和研究著作对商学学科的贡献 5.2.1 民国时期走向体系化的专业“商学”教科书 5.2.2 20世纪20—30年代“商业学”著作的涌现与成绩 5.2.3 民国时期商学其他各分支学科的深入发展 5.3 “商学”的学科术语体系:从散播到定型化的历史 5.3.1 早期“商学”译著中散播的商业新名词 5.3.2 “商务报”和商学译著中日译商业名词的出现与流行 5.3.3 《普通大百科全书》、《辞源》等辞书与商学名词术语的流播 5.3.4 20世纪30年代陈稼轩的《实用商业辞典》与商学术语的基本定型结语商学与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 学术转型的动力机制与“商学”的兴起 “实用”的悖论:社会基础的深层影响与学术制约附录1:清末民初商学著述及译著书目提要附录2:京师大学堂商科和民国初年北京大学商科商业学门课程钟点附录3:康有为《日本书目志》卷九“商业门”书目参考文献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