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前言
一、童年的苦与乐
(一)家世
(二)童趣
(三)阿太和阿娘
(四)忧患与疾病
(五)与恶势力抗争
二、在家乡求学的日月
(一)从私塾到新式学堂
(二)革命的启蒙与文学创作的尝试
(三)父母婚姻的故事
三、匹夫有责兴邦国——探索救国之路
(一)走出乡门,初入文学殿堂
(二)冲破读书救国的迷梦
(三)走上抗战救国的道路
四、桂林抗战文化城的耀眼新星
(一)幸遇伯乐
(二)崛起——秦似与《野草》
(三)秦似抗战时期的杂文
(四)翻字典的翻译家
(五)西南剧展评议团之一员
五、乱世飘零
(一)桂柳大疏散难民群中的流浪者
(二)遭劫和受辱——文人的悲哀
(三)“难民”回家了
六、风雨如磐暗故园——桂东南起义及前后
(一)风雨前奏
(二)腥风血雨
(三)误传死讯传奇
(四)掩居海隅荒村
(五)转移香港的奇遇
七、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一)劫余人初抵殖民岛
(二)《野草》在香港复刊
(三)《野草》的成就与影响
(四)红色报人及其他
(五)扶掖后进的动人乐章
(六)港岛天伦
八、历史性的转折
(一)迎接广州解放
(二)随张云逸解放大军回广西
(三)新政权的第一批工作者与讴歌者
(四)戏剧改革的尖兵
(五)广西文化战线的领导成员
九、坎坷与磨难
(一)处分、下放
(二)不辍笔耕的农业社社员
(三)广西反右倾运动的“靶子”
十、寒凝大地发春华
(一)不会消沉的人
(二)多产的专栏作家
(三)文学创作的新开拓
十一、走上两栖道路
(一)老作家新学子
(二)文学创作和语言学研究双肩挑
(三)三年磨一剑——潜心修订《辞源》
(四)教书育人的良师
十二、在“文化大革命”的风暴中
(一)山雨欲来风满楼
(二)广西文化教育界头号“牛鬼蛇神”
(三)泰山压顶不弯腰
(四)风暴尾声
十三、更从何处赎年华
(一)迎来新的春天
(二)用生命赎取丧失的年华
(三)晚年的文学创作
十四、甘为“驽马”效桑梓
(一)野草恋山
(二)广西语文学界的好带头人
(三)忘我精神
十五、磊落真情
(一)感人的亲情
(二)真挚的友情
(三)坦荡胸襟
十六、桂山南水咽悲声
(一)病发京华
(二)念念不忘工作的危重病人
(三)飞回广西
(四)最后的日子
(五)永远的怀念
后记
附录
悼秦似——《回忆秦似同志》代序夏衍
香港著名作家曾敏之给作者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