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量才常以玉为衡
第一章 出生的家庭与社会环境
一 出生的家庭
二 社会环境
第二章 从科举道路到进入新学堂
一 科举考试的准备
二 科举制的末班考生
三 进入永平府中学堂
第三章 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招生与入学后的思想矛盾
一 北洋法政专门学校的创办与招生
二 入学后的理想追求与清廷教育方针的矛盾
三 精神危机与思想家型人物的特征
第四章 立宪大课堂与现代政治运动的洗礼
一 立宪思潮与清廷预备立宪的影响
二 立宪派的政治追求与清廷假立宪的矛盾
三 速开国会请愿与现代政治运动的洗礼
四 第四次国会请愿的特殊意义
第五章 “反满”革命思想
一 《岁晚寄友》——“反满”思想的实证
二 “反满”革命思想的产生
三 “鸡知天明”的觉醒
第六章 辛亥革命与树立坚定的民主观
一 革命潮流的激荡
二 滦州起义与悼念白雅雨
三 树立坚定的民主共和观
第七章 胜利后的“隐忧”与拥护孙、袁
一 庆幸胜利
二 “统一政府成立”后的“隐忧”
三 拥护孙、袁,批驳中岛端
第八章 第一届国会与《言治》创刊
一 “缓进派”拥袁与第一届国会
二 北洋法政学会与《言治》创刊
三 《言治》月刊拥袁的主要表现
第九章 政党潮中的超政党观察与探讨
一 面对政理难题:政党潮
二 “国赖以昌”政党的先决条件
三 对中国政党的初步审视与考察
四 理想的政党观与现实政党状况之间的矛盾
第十章 民初政争与拥袁
一 对于建都地点问题之争
二 对于“张方案”及《临时约法》问题之争
三 对于“宋案”与“二次革命”问题之争
四 对于“军民分治”与裁都督问题之争
五 “南天动乱”——《忆天问军中》
第十一章 拥袁的背景、原因
一 袁世凯的乘时
二 革命党的两难
三 特殊的历史条件与社会心理
四 北洋法政专门学校的袁氏渊源
第十二章 毕业与抉择
一 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
二 鄙弃仕途与政坛生活
三 冲出北洋“樊篱”
第十三章 东京留学
一 并非理想的目标
二 选择早稻田
三 入学前的准备与业绩
四 早稻田的入学与退学
第十四章 走近《甲寅》.结友章士钊
一 《民立报》时期的精神相通
二 《独立周报》时期的神交向往
三 《独立周报》停刊后的困惑
四 “二次革命”失败与创办《甲寅》
五 投稿《甲寅》与结友章士钊
六 章士钊的影响
第十五章 反袁思想与捍卫民主法治
一 法治与人治的交锋:宪法与公布权
二 民主与专制斗争的焦点——国会
第十六章 反袁思想与道德批判
一 道德人心与民族命运
二 袁世凯的反动腐败与道德人心危机
三 道德批判与“昌学”救国的选择
第十七章 反袁思想与首倡群众对抗力
一 对抗力问题的提出
二 民主制下的对抗与反对极端主义
三 首倡群众对抗力
四 民主法治思想的里程碑
第十八章 箴陈奋起,揭举新爱国主义
一 陈独秀关于“爱国”何义的困惑
二 陈文的轩然大波与李大钊的意义提升
三 析陈独秀所谓“自觉心”的虚无性
四 箴陈奋起,揭举新爱国主义
五 《新青年》创刊:陈独秀的积极回应
第十九章 反对侵华“二十一条”与促袁抗日
一 侵华“二十一条”与留日学生的反抗运动
二 留日学生爱国运动的两个重要文件
三 促袁抗日与促袁进行反省和改革
第二十章 反袁与驳“国情”论
一 为袁世凯复辟服务的“国情”论
二 对古德诺“国情”论的批判
三 特殊的意义与民主法治的教训
第二十一章 逆贼稽征讨,鹏鸟始张翼
一 反袁结社:神州学会
二 策划讨袁赴春申
三 反袁斗争风暴与《民彝》
第二十二章 民彝思想(上)——人的学说与对袁世凯的批判
一 民彝思想的产生
二 民彝思想——中国化的西方人文主义
三 民彝思想与对袁世凯“人”的尺度的批判
第二十三章 民彝思想(下)——人的学说与创建现代国家的政治理论基础
一 必须“凶民彝而少加牖育之功”
二 必须“杀迷信人治之根性”
……
第二十四章 创造青春中华的理想(上)——《晨钟报》时期
第二十五章 创造青春中华的理想(下)——《宪法公言》时期
第二十六章 打破矛盾生活的探索——《甲寅》日刊时期
第二十七章 支持孙中山的护法斗争(上)——批判梁启超的伪调和主义
第二十八章 支持孙中山的护法斗争(下)——批判段祺瑞、梁启超的伪国家主义
第二十九章 《此日》——与时俱进赋征程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