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的系列故事》由李彗生主编。“智”是中国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是儒家崇尚的一种道德品质和思维境界。“智”在儒家学说中是指聪明、睿智。孔子认为,“智”是聪慧豁达的品德,是儒者修道处世的本领。他认为,智者能通宇宙万物和人伦之理,凡事能秉理而行,故“智者无惑”。孔子心目中的智者既知人,也知礼,还知命。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为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一句话,孔子认为智者知人善任。孔子还说:“智”的品质还必须与其他的品质和行为相配合,才能成就事业。所以,孔子把智、仁、勇看成是儒家理想人格必备的三种品质。“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中庸》继承了孔子把智、仁、勇看做修身治世之本的思想,并加以发挥,把它阐述为修身养性的“三达德”。子思认为,知道了智、仁、勇这三点,就懂得了治人与治事的道理。子思说:“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孟子把“智”理解为一种与生俱来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发自内心的道德情感。董仲舒把儒学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把“智”列入五常之中。把“智”看成是一种准确无误的预见,是正确行为的指导,是成就事业的保证。因为,“智者见祸福远,其知利害蚤;物动而知其化,事兴而知其终……”中国古代的“智”,其实质是一种辨别是非的能力。古人主张“知礼”、“聪睿”等,实际上都很难离开道德范畴。人有智慧而不失其德,如何将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以正途,这才是古人和今人都极力倡导的。四川巨人文化有限公司推出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连环画丛书——《“智”的系列故事》,个个独立成篇,图文并茂,简明扼要,紧紧围绕“智”这一道德范畴,自成一家,其故事内容丰富,情节感人。如“晏子使楚服楚王”,晏婴,史称晏子,春秋时齐国大夫,有胆有识,聪慧过人。一次,齐王派晏子出访楚国。狂妄、自负的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想乘机捉弄晏子,侮辱齐国,来显示自己的威风。楚王做了三件事来为难晏子,晏子机智应对,弄得楚王十分狼狈,楚王只好向晏子赔礼:“对不起,我本想羞辱您,没料到竟自取其辱。我真不该和您这样聪明的人斗智。”此后,楚王再也不敢轻视齐国了。晏子就这样凭借机智维护了国家和自己的尊严,而且又在谈笑风生中让寸手钻入了自己设下的圈套。“草船借箭气周瑜”说的是三周时期,西蜀和东吴联手对付北魏。西蜀军师诸葛亮和东吴大将军周瑜,共同指浑军队在赤壁阻击曹军。周瑜能征善战,聪慧过人。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技高一筹,利用自己的军事、天文、气象等方面的渊博知识和超人智慧,巧妙地从曹军弄来了十万支利箭,展现了诸葛亮超人的智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