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贵州稻作历史与传统文化
第一节 稻作历史
第二节 20世纪后半叶贵州稻作的发展
第三节 各具特色的传统耕作栽培技术
第四节 独特的稻作工具
第五节 丰富多彩的稻饮食文化
第二章 贵州稻作的气候条件及稻作区划
第一节 稻作气候概述
第二节 稻作的温度条件
第三节 稻作的降水条件
第四节 稻作的光照条件
第五节 稻作的气候优势
第六节 稻作的气象灾害及防御
第七节 稻作区划
第三章 贵州稻作土壤
第一节 稻田土壤的分布及特点
第二节 主要水稻土类型及特征
第三节 水稻土壤肥力
第四节 低产稻田的类型、特性和改良
第四章 贵州稻种资源的评价和利用
第一节 地方稻种资源的调查、收集与保存
第二节 地方稻种资源鉴定
第三节 地方稻种资源的生理及遗传特性
第四节 特异地方稻种资源
第五节 地方稻种资源的利用
第六节 引进稻种资源
第七节 国内外稻种资源研究概述
第五章 贵州水稻特异性状遗传研究
第一节 水稻的遗传基础
第二节 水稻高秆隐性性状研究
第三节 水稻筒卷叶性状研究
第四节 隐性紫叶紫秆水稻性状研究进展
第五节 水稻新半矮秆基因研究与应用
第六节 四倍体水稻研究
第六章 贵州水稻杂交育种
第一节 水稻杂交育种的程序和方法
第二节 水稻矮化育种
第三节 水稻抗病育种
第四节 水稻抗虫育种
第五节 粳(糯)稻育种
第六节 籼粳杂交育种
第七章 贵州三系杂交水稻育种
第一节 三系杂交稻的发展
第二节 三系不育系的选育
第三节 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的选育
第四节 三系品种间杂交组合的选育
第八章 贵州两系杂交水稻育种
第一节 两系杂交水稻概述
第二节 两系杂交稻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光温敏雄性核不育系的选育
第四节 光温敏雄性核不育系的鉴定
第五节 两系品种间杂交稻选育
第六节 规避两系杂交稻生产风险的途径
第九章 贵州籼粳亚种间杂交稻育种
第一节 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概述
第二节 水稻的广亲和性
第三节 广亲和系的选育
第四节 亚种间杂交稻选育
第十章 贵州超级杂交水稻育种
第一节 超级杂交水稻概述
第二节 超高产杂交水稻的选育
第三节 优质杂交水稻的选育
第四节 广适性杂交水稻的选育
第十一章 高新技术在贵州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第一节 水稻辐射育种
第二节 水稻花培育种
第三节 水稻分子育种技术应用
第四节 水稻转基因育种
第十二章 贵州水稻种子生产
第一节 水稻种子产业化
第二节 三系杂交稻亲本的繁育
第三节 三系杂交稻制种
第四节 两系杂交稻亲本的繁育
第五节 两系杂交稻制种
第六节 水稻种子检验
第七节 水稻种子检疫
第八节 种子加工
第九节 种子储藏
第十三章 贵州育成水稻品种系谱
第一节 育成水稻品种系谱概述
第二节 育成粳(糯)稻品种系谱
第三节 育成籼稻品种系谱
第四节 育成水稻不育系系谱
第五节 育成杂交水稻品种系谱
第十四章 贵州稻田耕作制度
第一节 稻田耕作制度概述
第二节 稻田耕作制度分区
第三节 稻田一熟制和两熟制
第四节 稻田多熟制
第十五章 贵州中稻栽培
第一节 中稻的生长发育
第二节 中稻光温反应特性
第三节 中稻栽培模式
第四节 水稻育秧
第五节 平田整地与移栽
第六节 稻田施肥
第七节 稻田灌水
第十六章 贵州超高产栽培与大面积高产工程
第一节 超高产栽培
第二节 大面积高产工程
第十七章 贵州水稻栽培专家系统
第一节 我国水稻栽培专家系统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贵州水稻栽培专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第十八章 贵州水稻特殊栽培
第一节 优质稻栽培
第二节 水稻无公害栽培
第三节 水稻抗逆栽培
第四节 水稻旱种
第五节 稻田生态养鱼
第十九章 贵州双季稻、再生稻和陆稻栽培
第一节 双季连作稻栽培
第二节 再生稻栽培
第三节 陆稻栽培
第二十章 贵州水稻主要生物性灾害及其防治
第一节 水稻病害及其防治
第二节 水稻害虫及其防治
第三节 稻田杂草及其防治
第四节 稻田鼠害及其防治
第二十一章 贵州稻作机械化
第一节 稻作机械化现状及前景
第二节 稻作机械化机具
第二十二章 贵州水稻加工利用及产业化
第一节 稻米加工
第二节 稻米制品加工
第三节 水稻副产品加工
附录
附录一 贵州稻作部分育成品种简介
附录二 贵州稻作部分获奖成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