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年前,藏历第12个饶迥土牛年,即公元1709年,在宗喀巴大师创建噶丹寺300周年之际,一世嘉木样协巴在桑曲(bSangChu,即大夏河)河畔选定了建拉卜楞寺的吉日,是为创建拉卜楞寺的标志性年代。300年来,特别是自公元18世纪中后叶以后,拉卜楞寺逐渐发展成为安多地区一重要的藏文化中心。在汉藏文化交流方面,这里完成了藏历对内地历法的吸收,培养了像格西喜饶嘉措这样的大学者,亦接纳了像李安宅、黄明信这样来大寺学习的汉地知识分子。本书所关注的是近代以来去往拉卜楞大寺的内地旅行者。可以说,他们对藏族聚居区的认识,构成了内地对安多地区和拉卜楞大寺的几乎全部的知识,至今甚至还影响左右着许多人的藏传佛教观和对藏民族及藏文化的看法。本书以内地旅行者眼中的拉卜楞为书写视角,以内地旅行者所著的地方志、考察游记、调查报告、摄影艺术作品等为文献分析材料,将文献研究、口头传说和田野调查相结合,较全面展示了内地旅行者眼中的各个历史时期拉卜楞地区方方面面的社会生活。全书以1931年前、1931—1937年、1937—1949年、1949年四大时间段为经,以这四时期内进入拉卜楞考察的内地各类旅行者为纬,分类概述他们来拉卜楞的历史背景、身份、目的,帮助读者解读这些旅行者当时所作记录的历史与现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