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作为一种文化象征,被学者们不断阐释。而本书以走读的方式,不是人文旅游,不是行万里路的走马观花,而是将地理景观作为可解读的文本,将文本作为可透视的文化景观,追随胡适一生行走的地点,贯穿起逝去的历史,折射这位学贯中西、走向现代的大学者一生的光芒。走读,不只是走,更要读,读出新意,而不是穷搜未尽的史料。当然,期待有新史料披露的读者也不会徒劳而归的。为此,每一篇的立意都找得艰苦。《费城一晚》,是在阅读了众多胡适的书信、回忆录、日记、传记,深入了解了他对基督教的看法之后,感到只有将这个地点和事件挑出,才是评论胡适宗教观最恰当的切口;《哥大之追》中的“追”有“来者之可追”的意思,可以理解为胡适博士学位的弥补,对导师杜威的追随,也可以理解为就读时的匆促,当然,更有晚年心系母校汉学发展的拳拳学子情;《雨中的普林斯顿》契合胡适那段风雨人生的凄楚飘零之感;《魂牵梦系绮色佳》实际上已经从一个侧面写了胡适的一生,因为这是让胡适一生挂念的地方;《米粮库的精神食粮》关注的是作为《独立评论》的主编、主笔和自由时评人的胡适;《“东厂”诀别》既是现实处境,又有政治形势下不得不逃避周遭的复杂心态;《暮立南港:自由与容忍之间》中的“立”字才最能表现胡适最后岁月对某些东西的容忍和执着。他从来都不会像鲁迅那样“横站”,但也是傲然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