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仁山大德生平杨文会(1837-1911),字仁山,安徽池州石埭县人,自幼聪慧过人,性格豪爽,淡泊名利,研读儒学,兼学天文、地理、历数、音韵以及黄老庄列。1861年偶读《大乘起信论》,深深地被经中甚深微妙的佛门大智慧所折服,一心学佛。鸦片战争后,富国强兵、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仁人志士纷纷从不同的角度探索救国救民之道路。杨仁山曾萌发过实业救国思想,然而在两度出访英、法,考察其政教工业之后,最终决定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佛教的振兴事业,以此做为振兴国家的重要途径。救国必须先救教,而振兴佛教必须从流通经典开始。从1866年创办“金陵刻经处”起,花费毕生精力,刻印了经典两千馀卷,先后流通经书百万馀卷,佛像十馀万帧,对近代佛教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在佛教教理方面推尊华严学说,并且深入研究净土法门。常以“教宗贤首,行在弥陀”做为一生的佛教总结。并且主张八宗兼弘,培养出一大批卓越的佛学人才:谭嗣同专于华严,桂伯华精于密宗,黎端甫善于三论,章太炎、谢无量、梅光羲、李证刚、欧阳竟无均擅长于法相唯识。通过南条文雄从日本寻回中国宋元以后失传的隋唐古德著述三百多种,择其精要刻印流通,使三论宗、唯识学等宗派得以旧义复明、宗旨重光、绝学恢复,近代中国佛教因此走上各大宗派全面复兴之路。1907年在金陵刻经处创办“只洹精舍”,培养精通英文、梵文的高级佛教人才,以便在全世界范围内弘扬佛法。该精舍以培养具有国际眼光的弘法、研究人才为宗旨,采用新式佛教教育制度,为现代佛教教育开创了一个新的方向。杨仁山居士刻经流通,兴办教育,讲学研究,对近代佛教之重振贡献极大,成为当之无愧的近代中国佛教复兴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