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中,教育机会均等实际上并没有得到政府强有力的财政保障,尤其是在保障受教育权利平等的资源的获得与占有上并没有得到政府财政的平等保护,还存在明显的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不平等,而且这种不平等还在不断扩大。这是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格格不入的。在民主社会,受教育权利的充分保障与发展需要基础教育在资源配置上做到各地区及城乡间,甚至个体及群体间的大致平等,只有做到了教育资源配置的平等,才能从起点上及过程中来保证受教育权利的平等。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必要条件,也是教育公平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中国基础教育公平:基于区域资源配置的比较视角》以教育资源配置理论、教育公平理论及公共教育财政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对不平等及教育公平测度的借鉴,构建了一套教育资源配置公平的测度指标体系,并以此指标体系来测度我国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差异的现状。《中国基础教育公平:基于区域资源配置的比较视角》对我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的财力、人力、物力资源配置在空间单元上的省际及城乡间的差异情况,在时间序列上选取了2003-2006年四年间的相关数据,以期能反映最近几年的配置状况;在具体的财力资源配置方面又细分为总的教育经费、基础教育经费、生均总教育经费、生均事业性教育经费、生均基建经费,生均事业性教育经费又细分为生均事业性经费中人员支出部分及公用经费部分、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分别对其进行了省际及城乡间在最近四年的配置现状及其差异的描述分析;在人力资源配置差异方面,主要分析了普通小学、普通初中及普通高中的生师比、教师的学历、职称构成情况及代课与兼任占总计教师的比例在这四年间的省际及城乡间的配置差异情况,以及每十万人口中普通中小学在校生数的省际差异状况;在物力资源配置差异方面,具体分析了普通小学、普通初中及普通高中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固定资产总值、生均图书册数、生均计算机台数在这四年间的省际及城乡间的配置差异情况。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基础教育无论是在人力、物力还是财力资源的配置上,省际及城乡间的差距仍在扩大,呈现典型的“马太效应”。《中国基础教育公平:基于区域资源配置的比较视角》认为二元经济导致的城乡间及区域间的社会经济的不均衡发展以及不公平的资源配置政策,是导致我国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呈现“马太效应”的最主要的原因。据此提出了政府应对城乡间及区域间的社会经济进行统筹协调,以缩小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中存在的城乡间及区域间的差距;政府还应该把基础教育作为公民的“基本必需品”和“基本权利”,从法律层面加以“平等保护”,尤其是政府要尽到其政治责任,从“资源平等”的起点促进教育公平,只有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公平了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为此,政府要进行矫正性教育资源转移分配来补偿那些落后地区及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如确定全国生均经费最低标准、建立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等保护措施,通过建立基础教育投入的公共教育财政制度来保证公民接受基础教育这一基本权利的大致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