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4日,在蓬莱参加第十届国际和平节活动。孔子讲过,礼之用,和为贵。先贤们认为“和”是事物发展的最高境界,“天地和,而万物生焉,四时兴焉”“父子和家道济;夫妇和,义不分”,人与自然的一切努力无不在向着这个目标前进。实际上,“和,这一思想的诞生是人类渴望至真、至善、至美的真情流露。 这些看似与教育不沾边的话题,正是当前基础教育工作者应当思考和努力的方向。从事基础教育研究多年,我目睹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这是否可以说我们的基础教育已经步入和谐发展的境界了呢?是否可以说已经至善至美了呢?遗憾的是,回到现实,由于极端应试教育思维的盛行,我们看到的是各种令人担忧的“对立”与“不和”: 教书与育人对立。自古以来,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是以培养人为最高追求的。可今天,教师成了单向度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机器,而全然不顾学生这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的生命尊严。由此,“知识”这个教育的手段,却俨然成了教育的全部主宰,成了教育的最高目的,最终成为奴役学生的工具。 教学与教育对立。教学是人类发明的促进人类自身再生产的一种高级活动。它承栽着培育未来人的全部使命,不料在现实的教育中,却被人们窄化为传授知识的代名词。由此,在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这个丰富而多样的“人”消失了,剩下的只是一个个让成人任意装载知识的躯壳。 教师与学生对立。没有学生就没有教师,“学生”构成了教师这个职业存在的基础和全部意义。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与学生构成了人类独特的生命活动与生命成长共同体。可是,今天的教师站在成人世界“我为你好”的道德制高点上,不管学生的内心世界如何痛苦,强行将学生绑架在知识学习的战车上。 如此,升学需要的“知识”成了学生消费的全部食粮,“考试”成了学校教育的最高法宝,“升学率”成了学校教育的唯一追求。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丰富多彩的学校教育生活,无论校内校外,无论课内课外,无论节假日双休日,除了上课、做作业、考试,还是上课做作业、考试…… 呜呼,曾经寄托着人类、国家、民族、社会、家庭无限美好,让人无限憧憬的教育,千千万万青少年眼里,却成了万恶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