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教育/教材/教辅教辅教师用书教科书的农村适切性研究

教科书的农村适切性研究

教科书的农村适切性研究

定 价:¥50.00

作 者: 李长吉,张文娟 编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教师用书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030339041 出版时间: 2012-04-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194 字数:  

内容简介

  《教科书的农村适切性研究》本书以农村中小学静态文本形式的教科书及其在农村课题上的动态形式作为研究的本体对象。将研究立场定位于农村,尝试以一种自下而上的视角来观察和研究教科书及其在农村的适切性。本书的中心问题是教科书何以能够适切于农村,中心任务是教科书的基础理论研究,即通过对于以往教科书适切于农村探索、努力及阻碍与背离过程的回顾,对当前农村中小学教科书文本及农村课堂使用情况的实际调查,运用多种理论进行分析与描述教科书适切于农村的重要性、必要性与理想性。《教科书的农村适切性研究》适合教育类专业的研究生、农村教师、教科书编写者等。

作者简介

暂缺《教科书的农村适切性研究》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教科书对农村的遗忘(代前言)
一、表现
二、原因
三、后果
四、对策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基本背景
一、全球化、现代化:无法抗拒的浪潮
二、关注农村:浪潮冲击下的本土意识
三、教科书农村适切性研究:农村基础教育的一种微观探讨
第二节 研究述评
一、研究历程
二、研究特点
三、主要观点
四、研究反思
第三节 概念与分析框架
一、核心概念
二、分析框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内容分析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四、课堂观察法
第二章 教科书农村适切性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教科书适切于农村:文化资本的视角
一、文化资本
二、农村学生文化资本的劣势
三、教科书:增加农村学生文化资本的主要载体
四、适切于农村:教科书的必然选择
第二节 教科书适切于农村:符号学的视角
一、符号的内涵
二、教科书对于农村学生的符号学意义
三、教科书在农村的符号学劣势
四、启示
第三节 教科书在农村的遭遇
一、教科书在农村:旅居者身份
二、教科书的城市中心主义
三、农村教师的城乡意识
四、农村教师的跨文化敏感性
五、农村学生的劣势
六、教科书适切于农村:几点策略
第三章 教科书农村适切性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教科书适切于农村:近代五十年的努力
一、教科书适切于农村的探索与努力
二、教科书适切于农村探索与努力的特点
三、对于当前的启示意义
第二节 教科书适切于农村:新中国成立六十年以来的趋近与背离
一、新中国成立六十年以来教科书趋近于农村的努力
二、新中国成立六十年以来教科书对于农村的背离
三、几点反思
第四章 教科书农村适切性状况--文本分析
第一节 英语课程标准文本分析
一、量化结果
二、特点分析
三、讨论
第二节 仁爱版英语教科书文本分析
一、结果
二、分析
三、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浙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文本分析
一、教科书插图城市化倾向
二、教科书素材选取城市化倾向
三、教科书过多呈现城市知识文明状况
四、教科书涉及的活动形式城市化倾向
第五章 教科书农村适切性状况--调查研究
第一节 农村教师与教科书
一、教师的基础
二、教师的教学条件
三、教师的课堂讲授
四、教师的城乡流动
五、教师的教学交流
第二节 农村学生与教科书
一、学习基础与准备
二、条件保障与课堂学习
三、学习之后的收获与打算
第三节 农村课堂与教科书
一、农村学校素描
二、农村教室素描
三、课堂上的师生
四、课堂教学活动
第六章 影响教科书农村适切性的因素
第一节 外围支持性因素
一、农村文化的地位
二、农村人士的话语权力
三、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价值倾向
四、农村家庭教育水平
五、农村学前教育
第二节 基础条件性因素
一、农村学校教学设备缺乏
二、农村教师师资匮乏
三、农村学生成长环境不利
四、考试评价标准倾向城市
第三节 编写者与使用者因素
一、教科书编制的传统习惯
二、教科书编写主体的构成
三、教科书内容的取材
四、实验版教科书的对象
五、教科书使用者的农村意识与农村知识
第七章 加强教科书农村适切性的对策
第一节 培养目标层面的对策
一、珍视乡村文化,滋养学生心灵
二、不可降格以求
第二节 政策与导向层面的对策
一、城乡教育资源的公平调配
二、价值导向
第三节 教科书编写层面的对策
一、教科书编写人员
二、教科书编写过程
三、教科书内容
第四节 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层面的对策
一、积极推进农村地方与校本课程开发
二、开发应关注农村学生整体发展
三、开发应关注农村文化
第八章 农村教师层面的对策
第一节 积极改进乡村生活
一、必要的身份
二、可能的作用
三、需要的条件
第二节 努力做好现实工作
一、农村教师应对教科书进行二次开发
二、善于借助外界资源
三、提升农村教师专业水平
第三节 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一、教师知识研究述评
二、农村教师的地方性知识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