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博物院,始建于1941年,至今已有70余年历史。现有院藏文物26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5万余件。2009年,四川博物院新馆落成。新馆占地88亩,位于成都市浣花溪历史文化风景区。这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在全国公共博物馆中占有重要地位。四川博物院目前拥有14个展厅,展览总面积12000平方米,包含书画、陶瓷、青铜器、民族文物、工艺美术、藏传佛教、万佛寺石刻、张大千书画、汉代陶石艺术等八个常设展览。除常规展览外,还有4个临时展厅,用于举办各类临时展览。新馆还建有可容纳200余人的学术报告厅,用于院内举办各种大型会议和各类学术讲座。自2009年新馆开馆以来,四川博物院秉承“开门办馆、广泛交流、资源共享、深度合作”的办馆理念,全年免费向观众开放。2010年,四川博物院开创性的创建了国内首个“大篷车流动博物馆”,深入偏远地区,每年行程几万公里,为当地群众带去丰盛的文化大餐。开展的“小小讲解员”活动,为青少年们开辟“第二课堂”,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向青少年们传授历史、文化知识。如今“小小讲解员”已成为四川博物院社教工作的一大亮点,深获公众的喜爱。陈列展览工作是博物馆的核心任务之一。近三年来,已举办了60余场高水准展览。配合展览开展多次学术讲座与鉴宝活动,做到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展览”。目前,四川博物院拥有专职、兼职研究员30余人,与四川大学博物馆共同组建“科研规划与研发创新中心”(简称“科创中心”)。双方发挥各自在文物资源、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全面推进科研规划与研发创新。利用“科创中心”的平台与资源,我院出版了《四川博物院藏〈格萨尔〉唐卡研究》、《四川出土南朝佛教造像研究》、《馆藏书画精品集》等高水平学术著作。为促进我院的学术科研发展,搭建与国内文博同行的交流平台,我院创办了《博物馆学刊》,其学术性赢得了业内的高度评价。2011年,国家重点科研项目《馆藏品、出土文物技术保护与修复专项》落户我院。该项目的实施不但能够满足四川博物院馆藏文物保护研究与日常保护修复需要,而且还将为省内各文博单位的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西南地区乃至国内其它文博单位的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