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是马在田先生逝世一周年。日前,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开通了马在田先生纪念网站,并拟将马先生辞世后朋友、同事、学生写的纪念文章集成一册付梓,嘱我为序。作为与马在田先生共事20多年的同事,回忆起与马先生交往的点点滴滴,下笔成文,忍不住要借用陈寅恪先生痛悼王国维的诗句:敢将私谊哭斯人!马在田先生是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忠于事业是他学术生涯的本色。作为一位长期奋战在生产、科教第一线的科学家,马在田先生的论文并不特别多,但仅仅“马氏方法”一个成果就为他赢得了陈嘉庚地球科学奖。科学研究本当如此,研究成果应该是重“质”不重“量”的。比如唐朝诗人王之涣一生只留下几首诗,就被尊称为大诗人;乾隆皇帝写诗几万首,后世没人当他是诗人。一篇有足够原创性的论文对人类的贡献,多于千百篇没什么创见的平庸之作。马先生关于波动方程高阶有限差分偏移成像的论文发表后,一举解决了大倾角偏移成像的问题,获得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先生长期潜心研究这个问题,一出手便是世界级的成果,说明他治学是有大定力、大气魄的。科学研究要甘坐冷板凳,然后才能厚积薄发,马在田先生的学术经历给我们启示,对于今日科学研究的浮躁之风,无疑是一味清醒剂。与在科学研究上孜孜以求不同,在科学之外的领域,例如很多学者不得不应付的评奖投票、学术政治等等,马在田先生往往淡然处之。在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之前,他在同济大学内并不广为人知,而先生自己也甘于寂寞,致力于学术。1991年是中国科学院时隔十年以来第一次增补学部委员(院士),马先生没有找人推荐,学校也没有想到要推荐他,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主动提出要推荐马先生作为学部委员候选人。马先生的推荐材料也是由系里帮助整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