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文学艺术文学文学评论与研究冷战民族文学:新中国十七年中外文学关系研究

冷战民族文学:新中国十七年中外文学关系研究

冷战民族文学:新中国十七年中外文学关系研究

定 价:¥28.00

作 者: 方长安 著
出版社: 暂缺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00479642 出版时间: 1900-0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冷战民族文学:新中国十七年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是一部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1949—1966)中外文学关系的着作。它以“冷战”为背景,以史实为基础,综合运用接受美学、比较文学和政治文化学等相关理论进行研究。不仅具体论述了新中国十七年文学与苏联文学的关系,突破了长期以来“同期对应”的观点,认为十七年中苏文学关系事实上经历了一个由认同、摹仿到反思再到疏离的嬗变过程,而且开拓性地考察研究了十七年文坛与欧美文学和亚非拉文学之间的特殊关系;不仅研究了十七年文学在社会主义阵营的传播接受现象,而且探讨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十七年文学的绍介和言说;不仅分析了十七年中外文学关系发展、演变的特征,揭示出其内在的话语逻辑与根源,而且从不同层面对其经验教训进行了反思。该着将文学关系研究与话语研究相结合,对于深化认识新中国十七年文化思潮和文学特征具有启示意义。

作者简介

  方长安(1963—),湖北红安人。文学博士,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闻一多研究会秘书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主要从事新诗研究和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研究,已出版专着《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选择?接受?转化——晚清至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文学流变与日本文学关系》、《对话与20世纪中国文学》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专业论文100余篇。主持完成了一项国家社科基金专案课题和一项“211工程”子课题,目前正主持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专案“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科专案“冷战时期美英对中国‘十七年文学’的解读研究”等。

图书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冷战”语境与“十七年”中外文学关系基本特征
第一节 中外作家非个人化交往
第二节 社会主义话语诉求与文学翻译
第三节 外国文学解读政治意识形态化
第四节 政治意识形态化的关系特征
第二章 与欧美文学非直接交往关系
第一节 特殊的“文学”活动
第二节 文学翻译
第三节 政治意识形态化解读概况
第四节 关于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文学的讨论
第五节 “十七年文学”示受欧美资本主义文学影响的缘由
第三章 关于欧美现代派文学的言说
第一节 波特赖尔“专辑”
第二节 “迷惘的一代”的译介
第三节 《夜读偶记》对现代派的矛盾言说
第四节 “内部发行”与公开述评
第四章 政治意识形态认同与中苏文学关系
第一节 文学交往与俄苏文学翻译
第二节 “十七年文学”方针、政策与苏联文学关系
第三节 “十七年文学”运动与苏联文学关系
第四节 “十七年文学”理论与苏联文学关系
第五节 “十七年文学”创作潮流与苏联文学关系
第五章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十七年”的传播、接受
第一节 传播
第二节 解读
第三节 与“十七年文学”的关系
第六章 “十七年”与亚非拉的文学交往
第一节 亚非天空下的文学集会与交往
第二节 与拉丁美洲的文学交往
第三节 亚非拉文学翻译
第四节 文学集会、交往中诞生的文学
第七章 “十七年文学”在社会主义阵营和日本的传播
第一节 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对表中国文学的传播
第二节 日本对新中国文学的传播
第八章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对“十七年文学”的绍介、言说
第一节 “十七年文学”运动论
第二节 毛泽东文艺论
第三节 现代重要作家转型论
第四节 文学创作论
第九章 “十七年”中外文学关系嬗变的内在话语逻辑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的取舍
第二节 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焦虑与反思
第三节 20世纪50年代中调整
第四节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上半期的新态势
结语 “十七年”中外文学关系的经验教训
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