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文学的民族接受与中国新文学的“他者”视野
第一章 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五四新文学的“前夜”背景
一 华夏文明与“长城”心态
二 内忧与外患:近代中国的危机形态与应变方式
三 近代文学的生长环境与“他者”视野
第二章 重返历史的勇气与“阳谋”
——“文学革命”的诞生方式和逻辑图景
一 “文学革命”:近代意识的逻辑发展
二 “文学革命”的诞生方式与发生学意义
三 “文学革命”的展示模式和逻辑图景
第三章 有形的历史与无形的现实
——五四文学传统的内质与张力
一 文学变革的内力与外力
二 五四文学传统的生成与延展
三 共时性与历时性:五四文学传统再认识
第四章 “别求新声于异邦”
——中俄文学关系的发生学意义
一 “拿来主义”与“他者”视野:难堪的文学新现实
二 从欧美到苏俄:游动的文学热情
三 文学与革命:苏俄方式的逻辑模式和范本意义
四 俄国文学:“建设”新文学的范本
第五章 猫爪子底下唱歌的夜莺
——历史夹缝中的五四小说家与俄国文学
一 历史愿望、文学审美与小说功能
二 “问题小说”里的问题和模式
三 乡土与写实:亦步亦趋的小说实践
四 浪漫与抒情:小说里的人生模式和情感方式
五 鲁迅:超越启蒙的生命体验与孤独的文学之路
第六章 他山之石。可否攻玉
——中俄文学关系的影响范式与接受模式
一 托尔斯泰:传统良知、道德楷模与文学吁求
二 屠格涅夫:个体情怀、使命意识与抒情模式
三 契诃夫:功利与审美的双重效用
四 陀思妥耶夫斯基:被肢解、难排斥的文学巨人
五 高尔基:镜子里的自画像
结语 历史的终结与文学的起点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