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文学艺术文学纪实文学我为鲁迅茅盾辩护

我为鲁迅茅盾辩护

我为鲁迅茅盾辩护

定 价:¥34.00

作 者: 秋石 著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历史.地理 历史 传记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807415152 出版时间: 2009-1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321 字数:  

内容简介

  鲁迅何以谓之伟大?何以成为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心目中的民族魂?……鲁迅生前亲密战友、著名文学大师茅盾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鲁迅研究中;也有“两个凡是”,即“凡是鲁迅骂过的人就一定糟糕,凡是鲁迅赏识的人就好到底。”蒋介石为什么会说出“我素来很敬仰”鲁迅的话?他又为什么要安排既为自己亲;信又为鲁迅门生的李秉中作说客?一再劝说鲁迅(并提供经费)去日本疗养。

作者简介

  秋石,原名贺金祥,浙江绍兴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专毕业后当过工人、知青、新闻工作者,业余从事左翼文学研究三十年。坚持独立撰稿,旗帜鲜明,敢于向任何形式的“左”和伪造、否定、歪曲历史的“右”叫板;直面人生,针贬时弊,以史料为准绳,奉行一针见血式批评。著有文学评论集《聚讼纷纭说萧军》、人物传记《萧红与萧军》、长篇评传《两个倔强的灵魂》;合著合注巴金与黄源通信录《我们都是鲁迅的学生》等。在《求是》杂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解放日报》、《新华文摘》、《新文学史料》、《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鲁迅研究年鉴》等媒体发表了大量左翼作家、左翼文学研究和鲁迅研究,延安文艺研究及批评。代表作连续多年被收入数十家出版社的年度版本和综合版本,还在多个国家及地区获译介评述。

图书目录

代序:鲁迅传人贾植芳
鲁迅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
此文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特约稿
本文理论联系实际,采用众多共和国创建者、革命英烈、抗日爱国将领、社会贤达、鲁迅学生,一度与之对立的论敌和国民党高层人士等各界各色知名人士发自内心对鲁迅的哀悼、中肯评价,全面地、生动形象地阐述了民族魂的深刻内涵。
于包容中见伟大
鲁迅何以谓之伟大?何以成为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心目中的民族魂?
本文作者赶在死神降临之前,于2004年2月13日在宝岛台湾拜访了当年一度成为鲁迅论敌、后又受到鲁迅鼎力保护的94岁老人胡秋原先生一个月后,老人于临终前的病榻上辗转向本文作者道出了埋藏在心底深处达七十二年之久的“我永远忘不了鲁迅”的最强音。
伊罗生与鲁迅、茅盾
《随笔》杂志发表了徐贲先生题为《红潮往事》的万言文,写的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政坛、文坛发生的一些典故。作为土生土长且在自已故土上完大学的华夏子孙,是否因为现在执教于美国大学,就可以洋腔洋味十足地闭塞双眼,仅仅凭藉已故洋人数十年前的一孔之见,不经任何调查考证,想当然地对自己祖国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说三道四,妄加发挥评述?
针对徐贲这种缺乏必要的治学态度及其“成果”,本文作者运用事实材料反复印证,逐一批驳徐贲错讹百出的这篇“学术随笔”。本文提供的一些史料,不少为首次例证:如著名国际友人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留存的有关她当年的亲密同事伊罗生是否系“托派”的答案;建国初茅盾屡屡请辞毛泽东提名他担任共和国首任文化部长的内情;以及谁是1962年大连会议“中间人物论”的最早提出者……
鲁迅是与人公开谈论过冰心的
“糖水里泡大的冰心,难以写出深刻的文字”吗?
冰心“偏离了‘五四’进取精神”“存留着相当的‘旧传统”’吗?
“鲁迅从未公开谈论过冰心”吗?“鲁迅对冰心不够友善”存“有隔膜”吗?
针对专门研究“五四”时期作家的陈学勇提出的上述一系列观点,本文作者进行了大量而又深入细致的调查考证,并向南北十余位熟谙那段历史的专家、学者请教及反复印证。可喜的是,作者最终从大量史料特别是当事人留存的资料中寻觅到了当年鲁迅、茅盾对冰心的真实友善态度和准确评价,从而,于根本上还了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女性作家和儿童文学大师冰心的清白。
关于《鲁迅与斯诺谈话整理稿》及其他
这份“整理稿”是由著名国际友人、享誉世界的新闻双杰和文坛双璧、《西行漫记》一书作者埃德加·斯诺和《续西行漫记》一书作者海伦·福斯特·斯诺夫妇联袂完成的,从而为我们留下了一份极为珍贵的文学文化遗产。
这份“整理稿”的真实性是不容置疑的,其内涵也十分丰富。但鲁迅是人,不是神,是人,也会有说错话的时候,因之,十分自然的,“整理稿”也存在着一些瑕疵。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第一个鲁迅纪念日,鲁迅生前亲密战友、著名文学大师茅盾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鲁迅研究中也有“两个凡是”的问题,即“凡是鲁迅骂过的人就一定糟糕,凡是鲁迅赏识的人就好到底茅盾先生的话,为我们如何解读这份“整理稿”指明了方向。
“鲁迅是教我懂得中国的一把钥匙
上一世纪二三十年代,富有冒险精神的两位美国青年,远涉重洋先后来到中国,是什么力量最终使他们改变了“来中国看一眼就走”的初衷?
来中国后不久,独具慧眼的他们,有幸结识了宋庆龄与鲁迅。于是,一个新的生命轨迹,一条追求理想信念的坎坷之路,便在他们脚下衍生了。而一部《西行漫记》和一部《续西行漫记》,外加一部《活的中国》,则翔实地见证了这对美国青年男女的在华探“宝”史;一篇以鲁迅访谈内容为主的珍贵史料《鲁迅同斯诺谈话整理稿》,见证了一代伟人鲁迅与中国新文学运动的深刻内涵及其发展过程。于是,他们在让世界知道鲁迅和了解中国的同时,由衷的发出了“鲁迅是教我懂得中国的一把钥匙”的深切感言……
为胡风、丁玲等辩护几句
为名人作传,应当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人们尤其需要认真待之的,是那些由名人至爱亲朋执笔撰写而成的传记。一类是严格遵循历史原貌,实事求是地进行评说。而另一类则不敢苟同了:有的恣意将自己心仪的名人拔高,有的则在主角或他人的隐私上下工夫,乃至炮制出一些根本不存在的绯闻来吸引读者的眼球。更甚的,为掩饰家族名人长期挥之不去且屡遭公众非议的严重过错,竟然将谎言引向社会名流乃至一代伟人的身上,抛出历史上根本不存在但又颇能诱发人们义愤填膺的类新闻“史实”来有关端木与萧红的传记文本,就是这其中的“范本。
本文作者经考证、比对大量史料,特别是颇具权威的《周恩来年谱》,鲁迅挚友曹靖华先生的亲述回忆,吴奚如、胡风等相关当事人历史现场的来往信件,王洛宾、丁玲、聂绀弩等文坛名人留存的文字资料,以及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作者自结识鲁迅学生萧军与多位左翼作家、历史见证人始,及至投入二萧研究、左翼文学研究和鲁迅研究所积累的大量资料,逐一批驳了该传记中歪曲、伪造历史真实的低劣行径,还了胡风、丁玲等人的清白和事物本来面目。
从沈醉“良心发现”不杀鲁迅说起
历史上,蒋介石下达过杀害鲁迅的指令吗?如果蒋介石没有下过类似的指令,那么,又何来沈醉最终“良心发现”终止杀害鲁迅的说法?
沈醉为什么要抛出这个弥天大谎?他的目的安在?
1979年7月20日,国家出版局为什么会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停售销毁沈醉的回忆录《我所知道的戴笠》?
蒋介石为什么会说出“我素来很敬仰”鲁迅的话?他又为什么要安排既为自己亲信又为鲁迅门生的李秉中作说客,一再劝说鲁迅(并提供经费)去日本疗养?在鲁迅逝世十年后,正在紧张还都南京的蒋介石,为什么要在百忙中指派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郑彦芬专程飞往北平,给陷于极度贫困中的鲁迅原配夫人朱安送去10万元法币?
本文以包括鲁迅夫人许广平1941年冬亲述在内的大量鲜活史料加以论证,有力地驳斥了所谓沈醉“良心发现”不杀鲁迅这一可笑至极的无耻谎言。
冯雪峰是这样逃脱国民党囚牢的
1927年加入共产党,白区文化战线负责人和“左联”发起者,参加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著名湖畔诗人,陕北中共中央派往上海国统区的首位特派员冯雪峰,当年是如何逃离国民党囚牢的?有关此事,直到新世纪来临,仍有一些迷雾没有解开。
国民党蒋介石发动背信弃义的“皖南事变”一个月后的1941年2月26日,正在家乡浙江义乌乡下撰写红军长征小说的冯雪峰,突遭长途奔袭而来的国民党便衣宪兵逮捕,后又被押往上饶集中营。直到其被捕半年后的1941年8月12日,在延安的毛泽东方才在作家萧军、艾青等人强烈要求下,安排陈云、凯丰向重庆发报,指示南方局周恩来等人展开营救。
相距六十年后的2002年阳春,经过长达两年多锲而不舍的寻踪考查,于京城南沙沟,本文作者终于寻觅到了历史见证人——1941年8月12日在毛泽东窑洞作客的女作家。从其口中,了解到了当年发生在毛泽东宴席桌上这一鲜为人知的一幕。这位几十年来著述甚丰的延安老战士,曾将当年毛泽东接受萧军、艾青等人要求,下令实施营救冯雪峰的全过程,写进了她的题为《延安作家生活纪实?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前奏曲》一文中。而且,在其回忆录的形成过程中,她还向当时健在、同在毛泽东处作客的萧军、舒群、罗烽、白朗等著名作家作了印证,并获他们一致认同。相隔整整一个甲子,这位年逾八旬的女作家,记忆犹新地向笔者提供了当年毛泽东宴请他们的菜谱及有关细节。
毛泽东下达营救指令后,在重庆的周恩来、董必武又是通过什么途径展开营救的?
作为冯雪峰十年前上海文艺自由论辩中的头号“论敌”,时任国民政府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的胡秋原给三战区司令长官拍发的营救电报,起到了作用吗?
2004年2月13日晚21时许,于台湾台北县新店中央新村寓所,行将离别人世的94岁高龄老人胡秋原与92岁高龄的夫人胡敬幼如,在当年参与营救冯雪峰的问题上,又是如何回答本文作者的?
那么,究竟是谁,最终将冯雪峰营救出国民党囚牢的?
关于萧军与萧红的真实史料
文学不是荒谬
《晚年沙汀》告诉了我们些什么?
延安文艺座谈会第一个发言的是萧军
萧军与王实味事件
雪压青松忆沫南
对“国防文学”口号若干问题的再探
让历史回真实:还文学自由人本来面目
后记:求是正未有穷斯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