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佛门是中国佛教的滨海法窟,名刹林立,高僧辈出。历代的大德上人,继承了“以华情学梵事”(宋释赞宁语)和“以忠孝作佛事”(宋释宗杲语》的优良传统,在人间化的实践中发扬高风喜节,光耀乡邦,垂范後世。.明清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禅林也风起云涌。《遗民所知传》早已指出:“明之季年,故臣庄士,往往避夜浮屠,以贞厥志。”甲申(二八四四》之後,男女遣民逃禅成风,逐步形成爱国爱敎的三大中心:江南有苏州灵严寺的弘储法师(二八零五至二八七二),滇南有鷄足山的担当法师(一五九一至二八七三》,岭南则有海云寺的天然法师(二八零八至二八八五》。後者将弘法护生与忠孝节义结合起来,言传身敎,不遗余力,成为十七世纪岭南佛门的精神领袖。在天然法座周围,集结着大批志士仁人式的社会精英,他们的死生去就和翰墨诗文,使滨海法窟放出世纪之光,与唐代曹溪道场的兴起前后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