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是中国当代社会三大主要特征,也是中国当代文化三大核心课题。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工业化和城市化则是两个已然陈旧的话题,只有全球化是当下世界各国人民共同面临的全新课题。流行的俗语是,全球化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毫无疑问,对于中国当代艺术而言,只有那些表达了人类共同心声和普遍关切的艺术家及其作品才能获得世界艺坛和世界民众的认同和共鸣。 在全球化时代,人类在文化上正在趋同,全世界各民族正曰益接受共同的价值、信仰、方向、实践和体制。尽管在亨廷顿看来,这种“普遍”的文化不具备实现的可能性,但是在全球化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之下,文化的传播和辐射力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主流与非主流,中心与边缘,全球化与民族性,这些问题也始终纠结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本土化是否就是要亮出“中国牌”,当民族化被简单地等同于肤浅的符号和元素的时候,我们是该甩掉那种文化狭隘主义的沉重包袱了。如何抛开狭隘的民族情结去谈论全球化与本土化,这便是本辑《批评家》在“理论前沿”栏目中研讨的问题。 《批评家(2010/07总第六辑)》共收录6篇文章,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美学家彭锋的文章《有关全球化时代美学和艺术的思考》从美的普遍性这个古老命题出发来探讨“超文化美学”的现实可能性。夏可君在《寻求中国当代艺术普遍价值的几种可能性》一文中,分析了普遍价值观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种种呈现方式,并对这类创作予以积极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