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经济管理管理战略管理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基于吸收能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基于吸收能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基于吸收能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定 价:¥28.00

作 者: 韦影 著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企业经济 经 济 工商管理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308082587 出版时间: 2010-12-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 页数: 190 字数:  

内容简介

  在知识共享日益重要的今天,社会资本已成为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而发展社会资本的关键在于信任,即关系维度的重要属性。本书对“企业社会资本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影响”、“企业社会资本的测量”和“企业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等问题的研究,都是依托企业社会资本的三维度分析展开的。 本书是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课题(06JC630025)的研究成果,全书共分为七章。

作者简介

  韦影 女,1977年生,湖南长沙人。管理学博士,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2009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访问学者全额资助项目,即将出国访学。师从著名创新管理专家吴晓波教授,毕业于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与战略管理、科技政策等。近年来主持国家软科学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课题各1项、省部级课题4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项。在《中国工业经济》、《科学学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等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1篇论文获2009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2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篇被BI检索。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制造业全球化与企业竞争战略
    二、技术创新——从寻求技术诀窍到寻求合作者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一、社会资本研究的兴起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关键概念
    一、研究对象
    二、关键概念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一、研究内容
    二、结构安排
  第五节 研究目标及方法
  第六节 预期创新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的研究综述
  第一节 社会资本研究综述
    一、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脉络
    二、社会资本的定义与测量
    三、社会资本研究述评
  第二节 技术创新及吸收能力研究概述
    一、技术创新研究概述
    二、吸收能力的理论概述
    三、技术创新与吸收能力研究现状述评
  第三节 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研究综述
    一、企业社会资本研究
    二、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的研究
    三、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研究现状述评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以产学研合作创新为例的分析
  第一节 企业社会资本的内涵与研究维度
    一、企业社会资本的内涵
    二、企业社会资本的研究维度
  第二节 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企业社会资本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作用
    一、结构维的作用
    二、关系维的作用
    三、认知维的作用
  第四节 我国制药企业的实证研究
    一、我国制药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二、制药企业与外部联系的结构对技术创新的作用
    三、制药企业与外部联系的形式对技术创新的作用
    四、社会资本理论对我国制药企业技术创新的启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基于吸收能力的概念模型
  第一节 概念模型
  第二节 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
  第三节 企业社会资本与吸收能力
    一、企业社会资本的结构维度与吸收能力
    二、企业社会资本的关系维度与吸收能力
    三、企业社会资本的认知维度与吸收能力
  第四节 吸收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企业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基于吸收能力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
    二、数据收集
    三、变量的测量
    四、分析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一、信度和效度检验
    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三、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四、讨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社会资本管理策略
  第一节 技术创新模型概述
    一、第一代至第六代技术创新模型概述
    二、第四代技术创新模型简述
  第二节 基于第四代技术创新模型的企业社会资本管理策略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
    一、理论贡献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问卷调查表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