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论 从古到今:西方哲学社会发展动力论逻辑/1
?第一章 近代西方哲学:“理性”社会发展动力观/8
? 第一节 “认知”理性: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动力观/8
? 一、英国经验论:“知识”与“契约”/8
? 二、大陆唯理论:“怀疑”与“伦理”/10
第二节 “启蒙”理性:法国近代哲学的动力观/13
? 一、启蒙学派:理性的权威与悖论/13
? 二、百科全书派:唯物感觉论的非理性端倪/18
? 第三节 “绝对”理性:德国古典哲学的动力观/22
? 一、康德:作为历史动力的理性与非理性/22
? 二、黑格尔:历史动力的“经纬线”/25
? 本章小结/29
?第二章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31
? 第一节 社会发展动力的系统视域/31
? 一、社会发展动力:一般与特殊的系统/31
? 二、社会发展动力:层次与结构的系统/33
? 三、社会发展动力: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系统/35
? 四、社会发展动力:客体要素与主体要素的系统/40
第二节 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直接、显在动力/47
? 一、科学技术:一般的社会生产力/47
? 二、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50
? 三、科学技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53
? 四、科学技术:对物质生产力的依赖/56
? 五、对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反思/59
? 第三节 知识、知识分子:社会发展的间接、潜在动力/65
? 一、知识:社会发展的间接动力/65
? 二、知识分子:社会发展的潜在动力/70
? 本章小结/74
第三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转向理路/78
? 第一节 转向主流:从生产力“客体”到文化价值观念“主体”/79
? 一、转向端倪: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79
? 二、根本性偏移:法兰克福学派/83
? 三、微观基础的探讨: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88
? 四、本体论、发生学的描述: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92
? 第二节 纷呈态势:挪移、回归、双维、消解/100
? 一、主体向客体的挪移:结构派马克思主义/101
? 二、双重维度的结论:生态派马克思主义/103
? 三、探寻基础中的回归:分析派马克思主义/108
? 四、消解中留痕:后马克思主义/111
? 本章小结/113
?第四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殊异的社会发展动力观/115
? 第一节 “人本”主体动力观:人道派马克思主义/115
? 一、“人”及其本性:主体动力论的出发点/115
?二、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经济危机论“过时”:主体动力论依据/116
? 三、实践一元论:主体动力论基石/120
?四、理论批判:主体动力论入口/122
? 五、本能欲望与需要:主体动力论核心/124
?六、心理、意识、文化的革命:主体动力论路径/128
? 第二节 “结构”客体动力观:科学派马克思主义/133
? 一、历史无主体:客体动力论的起点/134
?二、多元决定:客体动力观论证/137
? 三、意识形态实践:动力论的隐性表述/139
? 第三节 双重维度动力观:生态派马克思主义/145
?一、重构历史唯物主义/146
? 二、动力的主客体要素/154
? 第四节 回归客体动力观:分析派马克思主义/159
? 一、重释经典:肯定马克思思想/159
? 二、社会发展动力:主客体双重作用之果/167
? 第五节 解构后的隐迹:后马克思主义/171
? 一、拆分一切“元叙事”/171
? 二、思考的另类途径 /176
? 三、“文化批判”:动力观的隐晦表达/177
? 四、多元主体论:社会发展主体动力的间接触及/183
? 本章小结/185
?第五章 科学与技术:动力问题的复杂诠释/187
? 第一节 科技意识形态批判:人道派马克思主义的反证/188
? 一、卢卡奇:科技理性批判开先河者/188
? 二、法兰克福学派:科技理性猛烈抨击者/191
? 三、直接否定中的间接肯定:法兰克福学派的科技动力观/225
? 四、弗洛伊德派与存在派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价值性与非价值性/231
? 第二节 科学思维方式的价值:科学派马克思主义的认可/235
? 一、借用科学思维方式认识社会:结构派的历史观论证/236
? 二、对人道派贬低科技作用的批评:新实证派的直接肯定/243
?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双重功能:生态派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剖析/244
? 一、科学技术:生态与人的异化之源/245
? 二、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的动力作用/249
? 第四节 科学技术决定论:分析派马克思主义的肯定/256
? 一、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256
? 二、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动力/259
? 第五节 消解后的暗喻:后马克思主义的启迪/261
? 一、消解:科学的“无能”与“内化”为后现代文化逻辑/262
? 二、隐喻:科学技术在后现代社会的全方位影响力/264
? 本章小结/266
?第六章 知识与知识分子:动力问题的多元视角/271
? 第一节 “知识生产力”与“有机知识分子”:人道派马克思主义的探讨/271
? 一、知识及其知识生产力:社会发展的客观动力/271
?二、知识分子: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动力/277
? 第二节 “理论实践”与“立场转变”:科学派马克思主义的含蓄表达/289
? 一、“理论实践的理论”:知识的社会发展动力作用/290
二、转变立场:知识分子怎样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295
? 第三节 “生态意识”与“新无产阶级”:生态派马克思主义的理解/300
? 一、确立生态意识:解决生态危机的文化途径/300
? 二、“新无产阶级”:克服生态危机的主体/301
? 第四节 〖JP3〗“劳动力构成要件”与“不满的中产阶级”:分析派马克思主义的观点/306
一、知识:现代劳动力的构成要素/306
? 二、知识中产阶级:社会发展的潜在动力/309
? 第五节 文化动力论与文化生产力承担者:后马克思主义的结论/311
? 一、文化动力论:知识的社会发展动力作用/311
? 二、文化生产力承担者:知识分子的社会发展动力作用/319
? 本章小结/323
?第七章 马克思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差异及其成因/328
? 第一节 从“尘世”到“庙堂”:学理特性的差异/328
? 一、宏观与微观:思考视域的差异/328
? 二、理性与多元:方法基点的差异/329
? 三、实践与学院:理论特性的差异/330
? 四、“哲学到经济学”与“经济学到哲学文化”:理论路径的差异/332
? 五、主客 统一与主客分离:思考维度的差异/335
? 第二节 从“自由”到“垄断”:资本全球化发展阶段的差异/339
? 一、马克思:自由资本主义的全球化阶段/339
?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垄断资本主义的全球化阶段/340
? 第三节 从产业的顺序递进到“倒金字塔”:产业结构的差异/347
? 一、马克思:第二产业为主的机器工业时代/347
?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第三、四产业为主的信息化时代/351
? 第四节 从“实体、物质”到“科学、知识、智力”:产品价值构成的差异/354
? 一、实体性、物质性:马克思时代的价值构成特征/355
? 二、科学、知识:西方马克思主义时代的价值构成特征/357
? 第五节 从生理生存到精神生存:需要结构的差异/362
? 一、马克思时代:生理生存作为无产阶级的第一位需要/362
?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时代:精神需要成为生存要素/366
? 第六节 从产业无产者到知识生产者:主体旨归的差异/372
? 一、马克思:无产阶级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372
?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中间阶级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378
?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相关与相异/388
? 本章小结/389
? 结语/391
? 参考文献/394
? 后记/405